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吕思勉《三国史话》
很多中国人从小就喜欢读《三国演义》,甚至是将其作为启蒙读物,最少也是看过央视版的电视剧。对于书中,曹操,刘备,关羽,吕布等人物,草船借箭,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也是耳熟能详。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从小也是一个三国迷,从小时候读的青少年版三国演义,到后来看的原版三国演义、白话三国志等,再到现在读的三国史话。无论什么关于三国的书也都能读的津津有味。看的多了,看的杂了,难免对于那段历史有些误谬的记忆。近日读到吕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获益匪浅,所以想在这里取本书中我觉得有趣的一些内容做个读书分享给大家。
演义之词难免夸张,然则,如三国志这样的史书又有谁能说就完全是史实呢。这本书的作者吕思勉是与陈寅格、钱穆、陈恒齐名的史学大家。通读此书可以一窥大师独特的治学之道。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一、三国乱起之宦官
三国纷争的乱源起于东汉末年,东汉末年之乱其根源就是汉灵帝刘宏宠信十常侍,致使朝纲紊乱,从而引起黄巾起义,才有了之后的曹操,刘备,孙权。十常侍就是汉灵帝身边的宦官,那么,宦官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宦官的来源是怎样的呢?
所谓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经阉割的人。近代的俗语,亦称为太监。那是因为明朝,他们所做的官,有二十四个,都称为某某监之故,这是不难解的。
宦官本来不是指阉割的人做的官,《礼记》的第一篇《曲礼》中有一句:“宦学事师,非礼不亲。”在古代,宦的正格就是在机关中办理和学习专门的知识技能的公务员。然而这些人也有替主人办私事的,在贵族家里的这些人称之为门客,在皇帝家中的这些人就是宦官了。
《后汉书·宦者列传序》中说:“中兴之初,宦者悉用阉人。”也就是说宦官用全部用阉割后的人是从东汉光武帝之后的事情了。然则阉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古代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其中宫刑,对于男子就是阉割。起初,宫刑只对异族或者是内奸施用。后来,渐渐施用与本族人。而这些受过宫刑的人就需要去“守内”。也就是替贵族做些私事,贵族们也不用担心他们与自己的妻妾私通。
然而,这毕竟也是一个进身之阶。于是,有些极下贱之人,就自行阉割,而喜欢能到贵族内室去服役。后来,宫刑有被废除,但是自行阉割去做內监的人也还很多。到了西汉时,基本上宦官就全部用这种人了。
皇帝信任宦官,因为他们关闭在宫中,没有家室,想结党营私很难。而且,大多数宦官都是阿谀奉承之辈,大多数皇帝又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话,两个巴掌一拍即响。
二、三国乱起之外戚
东汉末年的另一个乱源就是外戚。宦官固然不好,然而外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外戚不好,后汉的皇帝总是和宦官合谋诛戮他,宦官因此才得专权,而和外戚亦成为不两立之势。
那么说起东汉末年作为导火索之一的一个外戚就是当时汉少帝刘辩的舅舅何进,何国舅,官职是大将军。因为汉灵帝不喜欢皇后生的儿子刘辩,而喜欢后宫美人王氏所生的儿子刘协。于是想做废嫡立庶的事情,然而反对声音过大,导致这事直到灵帝驾崩也没完成。于是灵帝将后事嘱托给宦官蹇硕,叫他立刘协做皇帝。然而,蹇硕虽然有兵权但是手下八校尉是新设的兵,并不都听他的,真正的兵权是掌握在大将军何进手里,所以论实力蹇硕不是何进的对手。于是他想把何进骗进宫里杀掉,事情失败后刘辩即位,蹇硕也就被治了死罪。但是,何进在诛灭宦官的过程中,却招来了西凉的董卓,之后董卓擅政,废少帝,立献帝,也就是刘协。后来群雄并起,讨伐董卓,但实际都是各自割据一方,互相争夺,天下就此分裂。
三、 武人董卓
董卓进京,擅自专权,导致天下大乱而分裂,他确实是一个罪魁祸首。那么,董卓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董卓最初进京城的时候,也是想做一些好事的。他替之前受党锢之祸的人一一昭雪,而且还引进了一班名士。可是,他终究还是一个武人,不懂得政治。
一上政治舞台,便做了一件给人家借口的事。那便是废少帝而立献帝。在专制时代,无故废立,那是怎样容易受人攻击的事啊!公忠体国之臣,固然皇帝不好,不敢轻于废立。就是奸雄想要专权,甚而至于想要篡位的,也正利于君主的无用,何必要废昏立明?历代篡弑之事,能够成功的,都在权势已成,反对自己的人诛锄已尽之后,哪有一入手便先做一件受人攻击之事的呢?董卓的举动如此,就见得他是一个草包了。
董卓之所以失败,还有一点在于没有听从手下一班名士的话,约束手下的兵士。他放纵手下士兵到洛阳城中抢劫,奸淫妇女,也无法维持京城的秩序。群雄并起讨伐他后,他又逼着洛阳城的人民跟着他一起迁往长安,路上死人无数,洛阳城也被他一把火烧成废墟。如果不是当时群雄各怀鬼胎,董卓恐怕早就被灭了。
这里有一个插曲,在讨伐董卓的群雄中有一人是真心力战董卓的,那就是当时的长沙太守孙坚。董卓大将华雄也是为孙坚所杀,而不是关公。孙坚出兵已经打到了洛阳,然其他诸侯心力不气,他也无力再前进了。
董卓最后被王允、吕布合谋杀掉,然而他所引发的兵乱却并没有结束,后来又有他手下的李傕、郭汜、张济等继续作乱。
四、英雄曹操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曹操,在那乱世之中,他可以算的上是个英雄。然而千百年来通过演义、戏曲都把他塑造成一个大奸大恶之人。这里就来替魏武帝辩辩诬。
曹操二十岁被举孝廉,此时他的志向是做一个好郡守。不想他后来在做济南相时,虽有所政绩,但因得罪了宦官,又被豪强所怨,为躲祸就托病辞职了。辞职后就隐居起来,盖了一所精舍,想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以待时清。后被证为都尉,又因战功被升为典军校尉,这时他的志向就成了希望替国家立功,将来在墓道上立一块碑,题为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不想朝政昏乱,出了董卓之祸,他就兴兵去讨伐董卓。后再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以此为基础,有了自己的班底——青州兵。之后征战北方,破袁术,袁绍,刘表等,终于统一北方。他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想来也并不虚假。
西洋的学者说:“政治不是最好的事情。”因为政治本来是社会上有了矛盾然后才有的,所以政治家所对付的,全是些贪婪、强横、狡诈的人,毫无手段是不行的。一个大政治家往往是一时代大局安危之所系。因为政治总是把这一种势力去压服那一种势力的。这虽然不比是战争,其性质实和战争无异。
所以此时的曹操,是没有退路的。他如果此时放下兵权,不仅自己和子孙后代可能被害,甚至可能会让这个刚刚统一的地方再起危险。
后人诬枉曹操要篡汉,也是无稽之谈。《三国志·郭嘉传》说:郭嘉死后,曹操去吊丧,异常哀痛。对荀攸等说:“你们诸位的年纪,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奉孝最小。我想天下平定之后,把事情交托给他,想不到他中年就死了。这真是命呀!”可见他本意是想功成身退,至于说做皇帝,那恐怕是子虚乌有了。
五、狡诈凶狠的司马家
从魏武帝到司马懿可以说是中国的政局,亦可以说是中国的社会风气一个升降之会。从此之后,封建的道德,就澌灭以尽,只剩些狡诈凶横的武人得势了。
《晋书·宣帝本纪》说:晋明帝,也就是司马懿的玄孙,有一次问他的臣子王导:“晋朝是怎样得天下的?”王导于是把司马懿如何取得政权,以及司马昭如何杀死高贵乡公的事情叙述了一遍。晋明帝听后羞愧得抬不起头说:“按你说的,晋朝的基业又怎能长久?”由此可见司马父子的狡诈和丧尽天良,连自己的子孙都看不下去了。后世也证明了这点,晋朝的国祚确实也不长。那么司马父子究竟做了些什么呢?两件大事,一则司马懿谋杀曹爽,夺取政权。二则司马昭杀死高贵乡公曹髦。
魏明帝死后,他八岁的儿子齐王曹芳即位。政权自然落入两位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手中,起初事权是在曹爽手中,且司马懿被夺了兵权。于是司马懿诈病在家,十年没有出门。却在暗中与一班武人勾结,趁着曹爽和齐王出城谒陵的时候,矫太后之诏把城门关起来,废掉曹爽,后又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和他的许多党羽都杀掉,从此便政权在手。之后再有反对他的,也都被他一一干掉。他死之后,他儿子司马师袭其爵位。后来,中书令李丰,皇后的父亲张缉,又密谋废掉司马师,因事情败露,反被他杀了。于是司马师废掉齐王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
第二年,司马师也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继承爵位,司马家继续在朝廷中专横跋扈。终于,高贵乡公曹髦忍无可忍对手下的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于是带着手下数百人去攻伐司马昭。却由于司马昭事先知晓,曹髦最后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刺死。然而这弑君之罪也落在了成济身上,被满门抄斩。在司马氏治下,动辄族诛,连嫁出去的女儿都不能幸免,其凶横也可见一斑。
转载自原文链接, 如需删除请联系管理员。
原文链接:你以为你以为的三国就是你以为的三国吗——读《三国史话》,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