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分享 » 给科研新手的论文写作指南

给科研新手的论文写作指南

 

来源:知深综合
编辑:学子

鉴于有很多读者咨询文献综述的问题小编在此推荐:
用Excel轻松搞定文献综述

NO.1写论文三阶段:读什么?写什么?怎么改?

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张翼英

一、读

即:读哪些论文(对象),读论文的目的是什么(目标),怎么读(方法)

1.读什么论文
读论文,需要读经典的专业基础论文、survey(概述)论文,及5-10篇左右读新的高质量的专业论文。好的论文怎么找?首先找专业领域中好的会议、期刊;其次,经常访问专业领域有名的实验室、研究员的主页,关注其发表的论文方向及内容;50-100篇,半年;就可以开始动手写论文了。

2.读论文的目的
读论文的目的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了解世界上本专业领域的内容和发展情况;二是在了解过程中,产生自己的idea,进入这个领域。什么是idea?怎么样产生?idea一般是在读论文的过程中产生的,给出三种比较简单产生idea的方法。
(1)第一种弥补缺陷法。即去发现别人论文中的weakness(缺陷)。你在读很多个论文时候,就会逐渐发现,每一篇论文都不是完美的,解决的都是某一方面的问题。很多论文,尤其是经典论,都有很多论文跟着去提高和改善原来论文的效率、方法什么的。因此,你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去找你感兴趣的论文的weakness,你提出相应的弥补缺陷的解决方案;
(2)第二种新型方案法。就是提出与论文不同的解决方案,你觉得你在性能、方法、效益等方面有新的方法,那就产生了新的idea,不断地磨合,修正,完善你的idea,就慢慢成为一篇比较好的论文;
(3)第三种减少约束法。即减少论文中的assumption(假设),一般来说,所有的假设都是约束条件,去除约束条件就是形成新的方法的过程。
这三种方法是比较简单的、操作性比较强的方法,比较有针对性的产生idea,避免看论文中的茫然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产生idea过程中,不要想着憋大的idea,不要试图完全推翻或者建立自己的体系。
在目前阶段,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好高骛远,往往会半途而废。你有一点点的贡献就好。没有一篇论文是完美的,而任何人的工作都必须在其他人工作基础上进行的。

3.怎么读论文
(1)首先,最忌讳的是一篇论文反复读前面的几段。要读,尽量一次性读完,不管理解多少,尽量一次读完,你可以一篇论文多读几遍。不要放。很多人都是,觉得读起来难,读一读,放一放,然后再从头读。好像烧开水,没等开锅呢,就凉凉了,然后再烧。(2)第二,读的时候带着想法读。读论文不是相面,你要看看内容是什么,和以前的有没有区别,有什么不同,有没有weakness。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就忘了这个事情。怎么办呢,就是每次看完,对这篇论文做个summary,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阐述的内容和方法,和以前的对比一下,这样,就把论文吃透了。好的论文不妨隔三差五的多读几次。(3)第三,看到好的句子,记下来,然后自己写论文时候改一下就可以用的。尤其是读native的论文,非常必要。论文的文风怎么样,整个文章的版式,句子的书写,词汇的使用。论文读多了,就很容易把专业词汇积累下来,所以,尤其在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把好的句子、单词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非常推荐大家这样去做。

二、写

写论文和读论文过程类似,包括确定论文的性质,论文的目标(发表到哪里),写论文的方法。
要了解论文的组成是什么,每一部分应该怎么写,然后再进入写论文的过程。在具体写作的时候,需要考虑下面的过程:

写什么性质的论文。
如会议论文、期刊论文、letter、regular paper,或者写的是综述(survey)、方法、理论等等。
不同的论文的对象,载体,篇幅,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会议论文、短论文等对新的要求比较高,比较短,其他的次之,所以论文写作要集中在新的方面;而期刊论文等对新的要求之外,还要求完善、高质量,所以写作时候要系统性和创新性并重。

写论文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你想要发表的地方是什么,会议还是期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期刊论文。所以,在写论文之前,尽量确定要投的期刊或会议。然后,去阅读几篇最新的该期刊或者会议的论文,明确一下体例和内容大致规划。重要的是,你选择的题目和投稿对象的要求尽量切合。
第二,你想要发表的时间,一定要有个发表的时间点。一方面,人都是有惰性的,你限制了时间点,就能很好的督促你,你可以多选择几个,这样你就会处于忙碌和兴奋状态,成果就会快而且好,否则非常容易消极怠工。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需要在写大论文之前,需要得到论文的接收函。在时间规划上也是有要求的。如果想在时间上快一些,可以找一下相关刊物的special issue或者special section等,一般这特刊,出版的速度相对快些。

一定要提前谋划,无论是会议还是期刊,一般要提前半年以上。

写论文的方法。
首先了解一下论文的结构。通常一篇论文包括7个大的部分,每页大概10段,每段大概4,5个句子。所以,一篇会议论文大概200-300个句子罢了。一小时写5句,一天写一页也就差不多了,一周也就写一篇论文吧,当然前提是idea什么都比较成熟后。其实,如果真的想明白了,差不多2-3天也就可以了。

论文的组成。
下面,针对论文给出7个大部分的一些内容组成:
(1)Abstract——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a)阐述问题;b)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结果。(150-200words)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你的贡献:a)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D的基本特征,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1page)
(3)Previous 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a.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b.对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不要过于苛刻;e.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Our Solution——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a)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b)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c)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d)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e)特例和例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Performance Analysi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a.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验步骤);b.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c.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d.给出结论。
(6)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a.快速简短的总结;b.未来工作的展望;c.结束全文。
(7)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a.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经典的和新的论文要引用);b.与前文保持一致。

然后我们就开始写论文了。
首先,写论文时候,最好一气呵成。千万不要犹豫,今天写点,明天写点的样子。那样往往写不好论文。一篇SCI论文,我想,一般最多用一周多一点的时间写完主题部分;而一般会议论文2,3天即可。当然,一些实验可能需要时间长些。无论如何,不可以拖延。可以说,每篇论文都可以发表,所以你写出的论文肯定是有成果的。
其次,写论文时候,有些需要注意的语言表述的地方。首先,尽量拼写、语法正确。保证全文没有单词错误和明显的语法错误,这个非常重要。论文学术是非常严谨的,错误拼写容易让人觉得水平不高。另外,写作句子尽量简单,每个句子只包含一个意思,这个和中文论文差别很大。记住一定用简单的句子,一般情况下,即使算上从句也尽量不要超过两句话。
第三,避免用口语。例如so、the same as、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等。从native和好的论文里面,把重要的连词的应用学好。如therefore,however,moreover等等,尽量装着学术化一些。
第四,尽量避免第一人称,we怎么怎么地。论文的组成元素。通常,包括图形、公式、算法、证明等等。论文应该是图文并茂的。通常情况下,如果读者是同一领域的研究人员,他们看完论文的图片及图注就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大体所做的工作。
因此,要标注好每一幅图片所展示的信息,但尽量简洁。图和文本要保持一致,并且互为补充,所有图在论文中都是必须提及的。不同的图有不同的要求:
(1)对于说明性、功能性和流程性等的图,我建议一般先自己在纸上手绘大框,这样方便设计、修改,等定型后,在用专业工具绘画,这样一般效果很好而且节省时间。
(2)另外,当采用柱状图、折线图等,优先用黑白色,然后是灰色或阴影的,最后才是彩色的。
据说有大概10%的男性是红/绿色盲,因此要避免使用红/绿色,而且打印时候大多时候是黑白的,所以,在采用颜色标识的同时,尽量加一些标识性的线条标志,要有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大小和形状。
对于这些性能分析、对比等,在解释时候一定要尽量说明图的形成原因,并包括数据。如与谁相比,能效提高百分之多少,什么原因造成的等等。
(3)作图工具一定要专业,尽量避免用excel等做,通常做的不是很好看。图的质量一般是300dpi以上,所以如果可能,尽量用专业工具作图,然后粘贴。在论文录取后,尤其期刊论文,一般需要提交高质量的图片,尽量是jpg和tif格式的。
(4)论文排版要尽量和论文要求一致,直接使用投稿对象的模板。如果latex等熟悉的朋友,尽量用latex,排版的质量非常棒的。
除了图,论文里面还应该有公式、算法、证明、定义等。一定尽量用专业的东西编写,这些地方尽量不要用图片。整篇论文要尽量用多种元素说明,避免整篇大片大片的文字描述。
最后,好的论文要有好的明确的题目,我一般是先写一个然后整篇论文写好后,再修改、定稿。

三、改

好的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完成一篇论文后,先通读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要更改的。一般来说,更改有本人更改和他人更改两种。
写完之后通读一次,先不要再读,放两三天再说。这样容易产生新的更好的想法,然后再仔细更改。更改是个打磨的过程,必须字斟句酌,可以参考其他好的文章,对照写。
改论文绝对不是查缺补漏那么简单,要从审稿人、读者多个角度去看,想想读者能从你这个论文里面获得多少、想看的是什么。
另外,一定请领域朋友帮助审查一下,以便检验论文的正确性和新鲜性,而且可以对一些术语用词进行改善。
改好之后,就是投稿。
一定要选择和自己论文非常搭的期刊或者会议投稿。如果是正常期刊的论文,一般随时都可以投稿。但是对于特刊、会议一般是有时间限制的。对有时间限制的,建议尽量提前一两天投稿。
我见过很多人,都是非得到最后那天才投稿,这样如果发生意外就不好补救了。另外,有些期刊为了增加公正性,要求匿名投稿,这个一定要注意。最后,不管论文接受还是被拒,都会有比较好的意见回来,一定要认真阅读这些意见并做相应的修改及反馈。
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论文的滚动问题。一个方向,发表一篇论文后,不是就完成大吉了。还有尽量深挖你这个课题。会议论文—》期刊论文;一个主题多种实现方法。一个好的idea,我觉得怎么应该发一到两篇conference和一个journal
(2)论文合作:在质量和数量上大幅提高。
(3)作者排序的问题,为以后工作做准备。
(4)项目申请问题。
(5)最低满足论文之后,是为以后铺路的问题。平实心态,积极争取。
以上是自己在做研究时候的一点点小心得,为写而写,寸光短视,指望有所裨益。论文问题是个小问题,作人和做事才是真正的大问题。大家做研究、写论文、申请项目,一定注意多交流、多沟通、多参加学术和其他活动,多交朋友。学术问题对于个人来说,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都在学术外面。

NO.2科研新手如何开始科研

来源:小木虫论坛
作者:sanery

万事开头难,说难也不难!
发现好多科研新手总感觉无从下手,当然科研第一步是查文献了,在此说说自己开始查文献时所使用的方法,欢迎大家提供宝贵建议。
1.找一篇本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review)
这一步很关键,要找一篇有影响的(我主要是看 cited time 的高低)综述有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可以请教你的师兄师姐。 我是直接在 Annual Reviews 中找到一篇外文的 review,cited time高达 40。这里要说明下, cited time 可以用 google查,也可以在 web of science中查,但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使用后者。根据使用经验,前者查到的 cited time 常常不准确。
2.精读此文献综述
这一步主要是了解研究领域的框架,熟悉各个问题的 key words,并进行总结归类。
3.根据综述的作者、所引用的文献以及被引用的情况进行展开搜索
写此文献的作者一般都是此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他的文献一般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可以直接搜索此作者的相关文献,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查找引用此综述的文章(我一般在 web of science中查,用 google也可以),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这一步找到的文章往往都比较新,能够代表最新的研究动态。
查找综述引用的文献(同样可以在 web of science 中查)。在展开的过程中,查文献作者、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需要这样查,这主要是针对那些 cited time 高的文献,因为如果每篇文献都这样查, 那工作量将会很大, 也没有这个必要。
磨刀不误砍材工
昨天说了怎样查文献,这里再补充点,就是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去找全文,其实有很多文献看看摘要就差不多了。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费了好多精力搞到全文,却发现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我的观点是,文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更重要的是要好好利用,可不能 “束之高阁 ”啊!
今天再说说文献的整理和阅读。
随着科研的深入,文献数量也会随之膨胀,所以合理地整理文献显得非常重要。这其实就是建立自己的小型文献数据库,这样才便于查阅调用。整理文献建议大家使用文献管理软件,这方面的软件我知道的有好几种,像 Endnote、NoteExpress、reference manager 、文献王等等,它们各有千秋,这里就不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虫子可以到学术工具版看看。我使用的是Endnote,感觉不错,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吧!
我把研究课题的各个问题分别命名建立Liabray,例如我在做人体运动仿真方面文献整理时,建立 modeling、experiment 等文件夹,Modeling 文件夹下根据建模对象的不同分别 Skeletal Dynamics、Muscle Paths、MusculotendonActuation 等 Library,Experiment 文件下根据不同的试验方法建立各自的 Library.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各位虫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建立自己的 Library。
只要做到条理清楚,方便查阅就行。但要注意,一旦做了 “Link to PDF ”工作后就不要移动你的 Library 了,否则所有的Link 会失效。关于 Endnote的更多使用技巧还是去学术工具版吧,这里只能说个大概。读文献时,我一般把文献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类,精读又分理解和熟读 (对写英文文章有帮助,特别是对那些从没写过英文科技文章的虫子 ),泛读又分读摘要型、挑读段落型、看图表型等等。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都要作笔记,主要是写些心得体会、文章内容的概括评价等。这点很重要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
弄斧须到班门
前几天谈了查文献、整理文献和读文献,今天再说说发 paper的事。现在许多人都戏称发 paper为“灌文章 ”、“捣文章 ”,这可能与目前国内的研究生教育现状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研究生自己的态度问题。我不主张所谓的 “灌文章 ”和“捣文章 ”,但也不主张迟迟不发文章。对于博士生,现在好多高校研究所都有 English Paper的要求,英文文章看起来难,等你轻车熟路后,发现也就那么一回事。
许多人总是先发中文文章,然后在英文。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还是主张上来直接投国外杂志,而且尽量投影响因子高的。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首先,可以尽快提高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其次,可以得到许多专家的建议。
国外杂志的审稿人一般都是大牛级别的人物,他们都比较负责任,会给你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甚至连你的语言错误都会帮你修改。这对你的帮助可是显而易见的啊;最后,退一步说,投高影响因子的不行,就当是请人帮助修改文章,当然别忘了感谢别人的劳动啊。再往低影响因子投,这样发表的几率大些。古人说班门弄斧,在我看来弄斧须到班门。第一篇文章要写就写英文,要投就投高影响因子的杂志 (当然也不能高得离奇啊) 。等折腾过几次,你就会发现,原来也就这么简单!

借得东风好乘船
前几天说了查文献、整理文献、读文献以及第一次发文章的一些经验体会,今天说寻求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 ”,每个人总是各有所长,只要 “不耻下问 ”,就定会有所收获。总的归纳起来,我们的求助途径有两大条:第一,你的同学、导师以及其他的相关专家学者。第二,Internet。
向导师、师兄、师姐、以及其他的强于自己的人请教,是一种获取更多知识的好办法。你的导师可能无法帮助你解决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一些数学问题、算法等等,但在大方向上,他们往往把握得比我们准。所以,经常与导师汇报研究进展,交流心得,他们往往会给你提供很多合理建议。
对于我所说得那些小问题,我主要是请教师兄师姐,毕竟他们都已经是轻车熟路。以前就遇到过这样得情况,冥思苦想几天得问题,经师兄一点拨,就立马解决。我也经常去请教别的院系的老师,我遇到的大多数老师还比较热情,愿意提供帮助。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在你的研究领域里的许多专家学者,他们其实也是你可以请教的对象。我主要是通过 email和他们交流,从我本人得经历来看,国外的专家学者一般都比较热情,愿意和你交流。当然,你还可以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与一些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另外,与水平相当的人共同研究共同切磋也不失为一种提高水平、增长见识的良策。
再说说 internet,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 google。说google是一位博学的老师,是一个百科全书,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但用好用精 google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总之,学问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切记 “不耻下问 ”,“借得东风好乘船 ”。

NO.3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之“5C”法则

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黄合来

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的 “5C”法则,包括评判性(critical)、一致性(consistent)、简洁性(concise)、清晰性(clear)和完整性(complete),以期为年轻学者的科研训练和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科学研究实践可以用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行概括,是一个开拓求新与严谨求实的有机结合。“求新”是基于对客观现象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挣破旧有理论束缚,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而“求实”是一个尊重证据,对新的方法或理论严谨求证的过程。科学的进步离不开两者的相辅相成,“求新”和“求实”两大准则应该贯穿整个科研实践过程。
求新和求实两大准则较为抽象,实际科研工作要求遵循一些实用性更强的原则。良好的科研思维对于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极为关键,而科研思维的形成需要较为长期的训练。本文提出一个科研思维与论文写作的“5C”法则,力求具体,力求实用,以期为年轻学者和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训练和规范提供参考。

一、评判性(CRITICAL)

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是西方教育体系的一个关键目标,也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争论最为广泛的的议题之一。美国哲学学会定义评判性思维为“有目地的,自我调节的判断过程,是针对该判断所基于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前后关联等所做的阐释、分析、评价、推断和解释”。针对科学技术创新的评判性思维是科研能力的核心价值,评判性思维的培训是高等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
科研方法有三种:新方法解决老问题,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毫无疑问,科研需要“新”,即创新性。创新从何而来?创新不是凭空臆想的主观主义,也不是灵光一现的机会主义,创新来源于对已有知识产生的背景、过程、证据、方法、理论、以及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作出理性思考和推断。此外,科研不应为“创新”而创新,而应为“实践”而创新,有科学价值的创新研究工作应该拥有充分而合理的证据支撑。而其反映到具体的科研能力上,其核心就是一种评判性思维。
具体来讲,对于“新方法解决老问题”,需要评判为什么老问题需要新方法?为什么新方法具有解决老问题的潜力?对于 “老方法解决新问题”,需要评判为什么新问题需要解决?为什么老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最后对于“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同样要评判为什么新问题值得研究?此外,与老方法相比,为什么新方法更有潜力解决该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的必要切入点。
由于科研思维过程和论文写作思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更为具体的把评判性思维反映到以基本论文结构为脉络的各个部分当中。
1.研究背景:研究领域背景的重要性,比如对社会、经济、环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2.研究问题:评判该研究问题对探究大的研究背景领域的积极意义和潜在贡献。
3.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不是“综述文献”,而是“评判文献”。必须充分评判已有文献对该研究问题的解决程度、价值和意义,为本研究的实施、方法的选取等进行合理辩护。
4.研究假定或目标 综合评判和辩护拟定研究目标的合理性、适度性和可行性。
5.研究方法 评判所提出的研究方法达到研究目的和解决研究问题的特质和潜力。
6.研究结果和结论 对取得的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观察,以现存文献为基础,对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异常性等进行充分的评判,并获得具有充分证据支撑的结论。

二、一致性(CONSISTENT)

牛顿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名言可以从一致性的方面进行理解:伟大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广大的科研同行多年的尝试和努力,简言之,创新具有广义一致性。实际上,广义的评判性思维可以看作一致性和批判性的有机结合,也就是继承和批判。但是,一致性由于其对严谨科研思维的培训极为重要而具有特殊地位。一致性是一个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从科研设计方面来看,前面提到的三种方法前两种都涉及到一个“老”:老问题和老方法。而对于第三类“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其中新方法和新问题的“新”也都不可避免属于相对意义的“新”。新的问题和方法往往来源于老问题或老方法的演变和发展,如同大自然的新陈更替,对新问题的解决和新方法的探究离不开对老问题和老方法的理解和评判。原理的一致性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切入点,包括研究策略、实验设计、分析方法、变量定义等等,创新的获得来源于继承和批判,但都必须具有充分的与前人研究的广义一致性。
而对于科技论文的撰写,一致性则更为具体。西方科研体系对科学论文有极为严格的规范,其中一致性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从大的方面讲,科研存在学派,但是对于同一科研人员来说,对研究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从具体论文元素来讲,一致性反映在文体、格式、专业词汇使用、缩略词以及文献列表等。任何文章中出现的不一致的成份都不容忽视。比如是否第一次定义缩略词,之后一致使用?是否具有一致字体、空行、子标题?文献列表格式是否一致?等等。
评判性思维的贫乏和对一致性法则的忽视是当今我国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所在,青年科学研究者应该积极锻炼自己的评判性思维,同时时刻用最严格的一致性要求规范自己的科研实践和论文写作,这是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前提。

三、简洁性(CONCISE)

科研是创造知识的过程。简洁的思维有利于取得好的科研成果, 而简洁的表达对于知识的传播极为重要。形象言之,简洁性法则的最高境界是“多一分则多,少一分则少”。具体针对科研实践,简洁性法则反映的是一种内在的科研思维简洁性和外在的论文板书简洁性。
内在地,在确立了研究目标之后,所有的研究策略、方法、步骤都应该无一例外的为检验研究假定或达到研究目的而服务,任何其它的多余步骤都应该排除。只有目标明确,才不会被其它非当前研究内容所干扰。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对一些异常现象应该积极思考和观察,从而引导出可能的新的研究目标。
外在地,简洁性法则要求所有论文元素均服务于对研究结论的辩护。科研论文不是用来展示老知识,而是用来发布新知识。
在这方面很多学者容易犯错误,往往希望在论文中展示自己的知识量,而忽视了这些内容对论证研究结论的作用。以文献综述部分为例,在前面讲到“评判文献”的同时,也要注意“简洁”评判,文献综述应该是创新性地高度概括,只有对本研究相关的前系研究才应该进行引用,其它不相关的文献和不直接相关的内容都应该排除在评判内容之外。此外,科研论文是写给同行看的,不是科普文献,因此应该排除学科常识性的文字和评论。
值得一提,对比西方语言文化,中华文字和文学的简洁性更优。相对的讲,中文期刊论文对简洁性的要求更严。当然,在一方面继承文字简洁性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强调对所陈述的科研成果论证的充分性。

四、清晰性(CLEAR)

科研论文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不是迷语,要求具有足够的清晰性。清晰的论文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论文的各个元素都应该在最应该出现的地方,不要让审稿专家有机会猜测或寻找研究的任何元素,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结果、结论等。
具体来讲:运用规范的子标题和清晰的逻辑语言标识论文各个部件;段落之间保持良好清晰的连接层次性,主次分明;每一个段落表达一个观点或一个小主题,中心句居首或居尾;运用清晰简单的文字组成句子表达各种观点,在使用英文丛句的时候要让强调部分居于前,等等。这样写出来的论文最后看上去就会像一小截一小截短小精悍却又联系紧密的小树枝组成,而这些小树干又在更高层面逻辑严密地组成大的树干。

五、完整性(COMPLETE)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完整性法则是论文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无关文章长短。任何学术论文都应该独立成篇,决不容许“且听下回分解”。那么到底哪些元素是一篇完整论文所应该具备的呢?跟简洁性法则共轭,完整性法则要求论文包含充分论证研究目标所需要的必要证据。
换言之,任何一篇论文都必须完成对提前设定的研究目标的实现。在这个逻辑之下,合理确立论文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就变得十分重要。假定所有论文都充分完成了所设定的或低或高、或新或旧的研究目标,论文的科学价值就可以直接表现为不同论文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所获得的结果的创新性、广度和深度。
在这个逻辑之下,合理确立论文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就变得十分重要。假定所有论文都充分完成了所设定的或低或高、或新或旧的研究目标,论文的科学价值就可以直接表现为不同论文的目标及实现该目标所获得的结果的创新性、广度和深度。具体运用完整性法则的时候,有三个容易引起歧义的情况:
1.假定最初研究目标为A, 但是在实现A的过程中,发现A不可行,却意外的发现了B。
在这种情况,论文撰写应该围绕B来进行,对于A目标的辩护和相关文献最多只能作为研究背景来陈述,而对B的实现应该遵循完整性法则。
2.论文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建议
任何研究都是基于某些假定,不可避免的在实验条件、分析工具、现存理论等限制下具有局限性,所以对局限性的认识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成为了很有价值的部分。但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部分和完整性法则不冲突。局限性是设定的研究目标和范围对于探索研究问题的局限性,而绝不是完成研究目标的“偷工减料”。换言之,虽然论文完成了研究目标,局限性表明该目标的完成对认识研究问题的不充分性,以此需要在未来研究中设立其它补充性的研究目标以充分认识研究问题。
3.联合论文形式
这种形式表现在针对一个研究的几个创新部分分别撰写2篇或以上的论文发表在同一个期刊上,并使用相同的大标题和不同的子标题。这类情况通常出现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情况下,对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都有显著的创新,所以在两篇文章里分别强调方法和结果。这类形式虽然比较少见,但同样也必须遵循完整性法则,其中任何一篇论文都应该独立成篇,应该充分完成对该文研究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此情况下,研究目标就必须合理的设定,比如对于方法创新论文应该以创新方法为目标,而对问题创新论文应该以探索新问题结果为目标。
以上的5C法则基本概括了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的重要原则,对于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来讲,可以用这些法则来不断衡量自己从课题选定、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所有科研活动,假以时日,便可渐渐形成好的科研习惯,从而获得比较成熟的科研思维,创造出突出的科研成果。
最后在科研精神方面,再打包附送两个“C”。第一个是CANDID, 那就是科研诚信,紧紧联系着一个学者的学术声誉,不抄袭、不造假、尊重事实、尊重证据,是一个合格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第二个就是CRAZY,,伟大的科研不是喝白开水,征服科学,需要激情,需要热爱。需要全身心投入。

NO.4写好科研论文的要诀

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孙常全

根据不同作者的专业水平,同一套数据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写出相差甚远的文章。
对本领域的知识越广越精,越能够清楚地把自己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写出来。第一作者和资深作者对此应负主要责任。要做得好必须平时积累而非写文章前才去检索文献。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搜集并仔细研读本领域的经典论文或书籍。
(2)跟踪本领域主要科研小组的科研动向。你的稿子可能是被这些同行们审的。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精辟地把自己研究对科学的贡献清楚地写出来。这些对于写好的“介绍”和“结论”大有帮助。
(3)参加主要学术会议。在好的学术会议上,可以对当前的科研有个较全面并且及时的了解。光靠读文献往往落后当前的研究至少半年。一旦对本领域的科研有了准确,深刻的理解,才能定好的课题,设计好的实验,做高质量的数据分析。这些是好文章的根基。有了这些后才有可能写出有影响力的大作来。
精简并贴切的论文题目
文章的题目如人的眼睛。一般情况下,如果可能应把最重要的发现在标题里体现出来。尽量避免类似’Effect of A on B’ or ‘Influence of C on D’.这种题目给人一种低含金量的印象。当然,要把自己的成果在标题中升华出来是需要确实有内容的。再好的包装也不能把差的科研转化成好的文章。在此基础上,作者必须认真分析数据,找出新东西来。若此处偷懒,就会导致最后的文章只是数据的堆垒,而无新意。文章的档次会降很多。并且,在自己的履历表上,别人多会丛文章的题目和发表的杂志来判断文章的好坏。
重点突出并流畅的文摘
现今数码信息时代文献搜索很便利。通过搜索谷歌Scholar,SciFinder,等各种数据库很容易得到相关的文章的文摘。好的文摘可以勾起读者详细阅读的欲望。一般情况讲,别人仔细读了你的文章后,觉得有收获,才会有深刻印象,以后才会被更多地引用。
好的故事情节
要自己的文章引人入胜,应在介绍部分先埋下伏笔。讲清楚当前大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它的重要性。要先确定中心思想(或论点)。围绕这个中心耐心地丛浅入深,一步步地把读者带到中心点上。应避免突然加入新的概念。
不要假设每一位读者都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要不厌其烦地把关键的概念或名词在刚出现时就定义清楚。避免把读者搞胡涂。下笔之前,若中心很明确,写作会很快,是个可以享受的过程。反之,会有写了又撕,撕了又写的痛苦经历。尽量避免长篇大论。越精简越容易读,才越受欢迎。
文字和表达方式的精雕细凿
前面提的部分一切就绪后,才应该花工夫在遣词造句上。尽量避免频繁重复使用同样的字眼。特别是在用第二语言写作。查一下字典,咨询一下语言好的朋友或同事都会受益匪浅。一篇文章应耐着性子反复修改直到作者完全满意为止。有时候觉得莫处别扭,就应该反复思考,想更好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至少要改五次才能达到这一步。
请同行预评审
在提交论文给杂志前,最好请自己信得过的同行评审。'信得过’是指愿意花时间认真读并会坦诚地指出不足之处,而非大力恭维。应该预先征得对方同意,并给与充分的评审时间。根据对文章的贡献和评审人的预期值,或口头感谢,或在文中致谢,或邀请成为共同作者。
结语
经过这些步骤,文章一般都是可读的。当然文章好不好与研究本身质量大大相关。虽然,好的写作不能把差的科研提高档次,但草率写作却可以把好的科研降低一个或多个档次。千万不要为了赶时间,草率地投稿。
有时会欲速则不达。发文章虽不易,但把坏的文章从文献中删去更难。急切发文章但不顾质量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一生的遗憾。即使经过这些努力后自己的文章在别人眼里仍不是最好,以后也不会后悔。因为它是你的最好。

NO.5科研论文写作秘笈之“化整为零法 ”

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孙常全

提高写科研论文效率之“化整为零法 (Modular approach)”
之前很多年我基本上都是自己写,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现在初稿是让学生或博后写, 再由我来改。但后来基本上都要我重新写。好在年底别的事情不多。我可以花时间完成这些文章。不过从数据收集好到定稿还是花了较长的时间 (第一稿最辛苦)。
总的讲写作效率较低。我的学生和博后都很优秀, 又很努力。 但因之前写作经验不多, 又不熟悉我写作的风格, 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 这也是很多导师面临的问题。
当然学生写作能力也是导师要花时间培训的项目之一。不过,这个过程的效率低。文章出的慢。当学生绞尽脑汁认真写作时, 是不太可能有心思去做新的研究。
若每个人都这样, 整个组的科研效率会相应地降低。事实上,我目前已面临很多研究成果没时间写的困境。 除了效率的考虑,个人情感也很重要。这种写作过程是比较痛苦的。
不过对学生或博后最多不过是几篇文章和几年的经历。不管怎样,咬咬牙就过来了。但导师却要一辈子面对同样的问题。而且要同时和多人合作。
若不能改进这种情况,生活工作的质量会打很多折扣, 苦不堪言。所以必须认真地对待这个问题。
近期,我提出了一个“化整为零”写作的方法*。理论上应能对以上问题又帮助。学生和博后也很喜欢。 不过能否成功尚需时间的检验。
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把写文章这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模块。
每一块都不大
我要求学生以每组数据为基础造小的模块,或作图,或列表, 并加以详细解释。他们在每次组内讨论或和我讨论后都不断改进对数据的解释或提出假设并要指出验证假设的所需信息。
这样写作过程实际上从数据刚出来的时候就开始了。平时读书或文章时有什么想法也都及时写下来,到最后可以用在文章的介绍部分。 这些工作穿插在每日的生活中,不压人。
导师也可以在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情况下给出及时的指导
指点研究进展的方向。学生有学到东西又不会走太多无谓的弯路。试验做完时, 文章的一半也已经有了着落。 最后只是把几近完工的模块凑在一块,稍加串联和修改, 第一稿(最耗时,最痛苦的一步)就出来了。
开始的时候, 文章的框架有我来搭。等到他们很熟悉课题时, 这也不需要导师操心。 没有好的框架, 再多模块的堆积也只是垃圾工程。所以, 我也要求每人在写作前要以组内报告 (pre-writing presentations) 的形式把故事讲清楚。由大家挑刺,规整每篇文章的故事情节。 虽不能引人入胜, 至少要合情合理。如此积少成多并循序渐进的做法,会更有效地利用人力和时间的资源。虽然不奢求写作会快乐化,但希望可以让其去痛苦化。
*注:我是先给此法取了英文名(modular approach), 再译成中文。 开始所译的“模板法”不能准确表达此法的要旨。后改译为“化整为零法”。

NO.6英文标题与摘要撰写的一般技巧

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任胜利

英文题名(标题)

(1)题名的结构。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例如:Discussion About the Envy of Children an the Aged(儿童与老人之妒论略),Principles to Follow inEnrolling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高校人才引进应遵循的原则)。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题名一般不应是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况且陈述句不够精练和醒目,重点也不易突出。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可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例如:Ca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be Realized Without Petroleum?(农业机械化能离开石油吗?)。
(2)题名的字数。题名不应过长。总的原则是,题名应确切、简练、醒目,在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内容的前提下,题名词数越少越好,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专家建议不要超过15个字,根据人的记忆特点,最好不超过12个字,否则不易记忆,最大限度一般不超过20个字。
(3)中英文题名的一致性。同一篇论文,其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4)题名中的大小写。题名字母的大小写有以下三种格式。A.全部字母大写。例如:DISCUSSION ABOUT THE ENVYOF CHIDREN AND THE AGED。B.每个词的首字母大写,但三个或四个字母以下的虚词(介词、冠词、连词、感叹词)首字母小写,超过5个字母的虚词,如between、without、alongside、underneath等应该大写。全部小写。例如:From“Go-back-to-history”to Non-history —- A Criticism of New Historicism。C.题名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均小写。例如:Topographic inversion of interval velocities.一般采用B格式。

作者与作者单位的英译

(1)作者。中国人名按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 后,中间为空格,例如:Li Ping(李平)Li Xiaoping(李小平)。
(2)单位。单位名称要写全(由小到大)。例如:No. 152, Xingan West Road, Guangzhou,Guangdong。地名的拼写方法是:第一个字的头字母大写,后面的字紧跟在后面小写,例如:Beijing, Nanhai。

英文摘要

由于大多数检索系统只收录论文的摘要部分或其数据库中只有摘要部分免费提供,并且有些读者只阅读摘要而不读全文或常根据摘要来判断是否需要阅读全文,因此摘要的清楚表达十分重要。为确保摘要的“独立性”(stand on its own)或“自明性”(self-contained),撰写中应遵循以下规则:
(1)为确保简洁而充分地表述论文的IMRD (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结构的写作模式,可适当强调研究中的创新、重要之处(但不要使用评价性语言);尽量包括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和重要细节(重要的论证或数据)。
(2)使用简短的句子,表达要准确、简洁、清楚;注意表述的逻辑性,尽量使用指示性的词语来表达论文的不同部分(层次),如使用“We found that…”表示结果;使用“We suggest that…”表示讨论结果的含义等。
(3)应尽量避免引用文献、图表,用词应为潜在的读者所熟悉。若无法回避使用引文,应在引文出现的位置将引文的书目信息标注在方括号内;如确有需要(如避免多次重复较长的术语)使用非同行熟知的缩写,应在缩写符号第一次出现时给出其全称。
(4)为方便检索系统转录,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表达式、角标和希腊文等特殊符号。
(5)查询拟投稿期刊的读者须知,以了解其对摘要的字数和形式的要求。如果是结构式摘要,应了解其分为几段,使用何种标识、时态,是否使用缩写或简写,等等。
摘要写作的时态
摘要写作时所采用的时态应因情况而定,力求表达自然、妥当。写作中可大致遵循以下原则:
(1)介绍背景资料时,如果句子的内容为不受时间影响的普遍事实,应使用现在式;如果句子的内容是对某种研究趋势的概述,则使用现在完成式。例如:The authors review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drug abuse, assess a number of approaches for drug abuse prevention potential with high-risk group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2, 112 (1): 64-105]Previous research has confirmed four dimensions of temperament: ….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3, 50 (12): 975-990]
(2)在叙述研究目的或主要研究活动时,如果采用“论文导向”,多使用现在式(如:This paper presents…); 如果采用“研究导向”,则使用过去式(如: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research on self-initiated and professionally facilitated change of addictive behaviors using the key transtheoretical constructs of stages and processes of chang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2, 47 (9): 1102-1114]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captopril could 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fter a myocardial infarc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2, 327 (10): 669-677]
(3)概述实验程序、方法和主要结果时,通常用现在式。We describe a new molecular approach to analyzing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complex microbial populations.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3, 59 (3): 695-700]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21 may be a universal inhibitor of cyclin kinases. [Nature, 1993, 366 (6456): 701-704]
(4)叙述结论或建议时,可使用现在式、臆测动词或may, should, could等助动词。
We suggest that climate instability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may have delayed the melting of the Saalean ice sheets in America and Eurasia, perhaps accounting for this discrepancy. [Nature, 1993, 364 (6434): 218-220]
摘要写作的人称和语态
有相当数量的作者和审稿人认为,科技论文的撰写应使用第三人称、过去时和被动语态。但调查表明,科技论文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在1920-1970年曾经比较流行,但由于主动语态的表达更为准确,且更易阅读,因而目前大多数期刊都提倡使用主动态。国际知名科技期刊“Nature”, “Cell”等尤其如此,其中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的使用十分普遍。
在论文撰写时应认真调查一下拟投稿期刊有关人称和语态的使用习惯,为简洁、清楚地表达研究成果,在论文摘要的撰写中不应刻意回避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

NO.7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

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王德华

每年都评阅一些学位论文,审阅一些学术论文稿件。由于工作的原因,也处理一些学报的稿件。发现一些基本规范在逐渐消失。说起来,不少学位论文(甚至一些投稿的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存在的问题不少。

什么是参考文献?

不就是“参考”的文献吗?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吗?是啊,没错啊,可是你的论文里那几百篇、上千篇的文献是“引用”了,但是不是都“参考”了呢?啥叫参考?就是阅读过的,如果你连文献的影子都没有见过,只是按照文献中的文献照抄下来,这可不是参考。再说了,同一篇文献,不同的作者引用的内容可能也不一样。引用一篇文献,应该是读过这篇文献,那怕只读过摘要也好。现在的问题是,有的学生要么从网络上直接检索,要么从参考的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部分直接抄录。这样引用文献,很可能没有引用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没有引用里程碑式的文献,或者干脆就没有阅读,只是按照文献中的引用而引用了(这属于转引,二次引用,不是第一手信息)。

引用文献的时候,是引用最新的,还是引用最早的?

这要看引用文献中的什么内容。如果是引用最新的研究进展,最新的理论阐述,最新的学术观点,要引用最新的文献、最权威的文献。如果引用一些固定的事实,如生态学中的物种地理分布、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等等,应该引用原作者。可以花点时间,查阅一下哪位(些)作者最先研究、最早报道了这些信息。这就是对学术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规范的、甚至有些离谱的引用,如生态学中反映物种多样性指标的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 Weiner index)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等,引用的文献则是中国学者的名字。如果说计算公式、研究方法等张冠李戴现象容易看出来,关于对一个领域的学术贡献,就不容易区分了。一个中国学者文章中涉及到了或论述到了一个理论或学说,在引用的时候,要查阅是不是这位学者提出来的,不可以随便就把这位学者当作第一个提出者或发现者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除了没有理解参考文献的内涵,关键是没有尊重前人知识的意识,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看重了一些东西,忽视或缺失了一些东西。研究生在这方面的问题,导师是有责任的。

应该参考什么样的文献?文献引用是随意的吗?

文献引用不能随意,是需要精心选择的。引用,要引用与自己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另外,我个人的观点是还要引用高质量的文献,引用文献也需要品位。学术界引领学科发展的学者和实验室,声誉好的实验室,是首选。文献有低劣的吗?这个问题不用问。如果极端点的话,有些期刊的文献,压根就不要作为参考文献,也就是说不去花费时间阅读,对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一点都不会有影响。
我们读书的那个时候,到图书馆抱着影印版的“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逐条逐条查阅,一个卡片一个卡片记录。文献卡片上记录文献的信息(作者、年代、题目、期刊名称、卷期、页码等),在笔记本上摘录摘要的内容。写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觉得一篇文献对于自己的结果论证很重要,但又苦于查不到原文,就只能是间接引用,采用“转引自”的方式引用。

文章转自:这里有一份给科研新手的论文写作指南(建议收藏)

转载自原文链接, 如需删除请联系管理员。

原文链接:给科研新手的论文写作指南,转载请注明来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