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分享 » 1752年9月为什么少了11天

1752年9月为什么少了11天

 

9月2日之后就变成9月14日,中间的11天凭空消失了? 这是为什么呢,感觉挺有趣的,就查了下, 究其原因:cal 指令源自美国 AT&T 的 UNIX,也因此继承了美国的历史。时间回到 1752 年。1752年9月大英帝国极其所属美洲殖民地的恺撒历法被格里高利教皇历法所取代。由于恺撒历法比格里高利历法迟11天,因此9月2日当天改历法后,次日须为9月14日,结果是9月3日到13日成了历史绝对空白期!当然在windows是看不到这一现象了--windows时间是百年历.......

为什么会快这11天,为什么有平年闰年? 以前一直没认真想过这问题,关于闰年的算法还是小学老师教的,一直也认为一年就是太阳转一圈,刚刚有兴趣查了下,貌似还有很多故事哦,挺有趣!

 这个要从现行的公历格里历起源说起,公元前47年,古罗马帝国皇帝恺撒率大军征服埃及。连年征战,生灵痛苦不堪,为了休养生息,指导耕种农作物,亚历山大城一位希腊天文学家索西根向恺撒大帝建议,把以前的旧历改为固定规律,简易可行,人人都能掌握的新历法。 

在儒略历发明之前,罗马人的纪年方法是将一年分成12月,每月29或30天,全年355天,另有包含27个日的“闰月”(Mercedonius intercalaris)有时会夹在二月和三月之间,这样闰年里就会有377或378天。在这样一个历法系统里,平均下来每年有366又1/4天。本来这个历法是为了切合太阳的运行规律的,但是由于闰月的添加是罗马神官们自行决定的,所以在战争时代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活动荒废的时候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法宣布一年为闰年,这样一来历法就会大大偏离太阳规律。同时由于消息传播的方式并不发达,远离城邦居住的居民甚至有时并不能了解到神官发布的闰年通告,经常会导致许多人对这天的日期一无所知。这个情况在凯撒当政时期变得颇为严重,因此凯撒决定进行历法改革以永久的让历法和太阳运行规律结合起来,不受宗教活动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

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盖厄斯·儒略·恺撒在埃及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帮助下制订的,并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执行实行,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历法称为《儒略历》。儒略历,自传统的耶稣诞生年开始,称为“公元”,亦称“西元”。

    《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一部纯粹的阳历。它将全年分设为12个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月是小月,长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闰年30日。每年设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366日,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日。《儒略历》编制好后,儒略·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又从2月减去一日加到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使8月变成大月,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公元325年,第一位基督教罗马皇帝康斯坦丁大帝,定7天为一个星期周,星期日为一周圣日。他还提出了不固定日期(复活节)和固定日期的节日(圣诞节)等做法。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9074天)即一回归年,相比之下《儒略历》比回归年365.2422日长0.0078日,可别小瞧了这一点点误差,400年就要多出3.12日。一两年还无所谓,甚至十年二十年也过得去,可是几百年积累下来就非同小可了。事实上,在13世纪时,儒略年比实际的天象已经超出了8天,春分日竟然变成了3月13日,而天文学上规定应当是3月21日。当时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罗吉尔·培根,特意于1263年致信罗马教皇乌尔班四世,敦促他们研究解决这个大问题(当时的制历权在教会)。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难倒了教廷,一直拖了三百多年,致使误差进一步扩大到10天。直到1582年,格里高利十三世教皇才同意了一位业余天文学家的方案,颁发了改儒略历为格里历的法令,其实,改变的实质主要有二:即在当年扣除多余的10天,具体说来说是把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后面的那一天,作为10月15日星期五(本应是10月5日星期五);今后凡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纪年,如1700年、1800年、1900年等不再作闰年,只有如1600年、2000年等那样可以被400除尽的年份才仍用闰年。这实际意味着在每400年中加了397个闰日,比原先少了整整3天,也说是说,在新的格里历中,一年长度平均是365.2425天,这与实际年长只差25.9秒,足可保证在二三千年内不出差错。最后在 1582年 2月 24日,教皇颁布修正做法,1582年 10月 4日夜晚结束后,隔天的出现的太阳算 10月 15日。于是 1582年 10月 5日到 14日就这样凭空从历史中消逝。

格里历1582年10月15日,合儒略历1582年10月5日,只有意大利、波兰、西班牙、葡萄牙开始用格里历,日期跳过10日。由于新历法是教皇颁布的,新教国家予以抵制。直到18世纪,大英帝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以及现在美国的一部份才采纳格里历,也就是儒略历 1752年 9月2日星期三的次日是格里历1752年9月14日星期四,日期跳过11日。俄罗斯于1918年采用新历法,而中国是1949年。

当然立法改变会依法一些有趣的事,比如当年9月英国租房子的人房子要吐血了,一个月就少住11天。乔治·华盛顿出生于儒略历1732年2月11日,而到格里历里变成了1732年2月22日,而当时大英帝国用儒略历。所以为了一般目的,1582年10月15日之前发生的事件日期仍应以当时采用的儒略历日期表示,而不应“溯及既往”转换成外推格里历等值。

进一步想,什么是时间呢?怎样精确地确定时间的长短呢?一秒的时间怎样确定呢?生活中人对时间的感觉是怎样变化的呢?

时间是什么?根据统一场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之一。任何一种物质的变化、运动或发展的过程,都永远是在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世界是人的感觉。那么,我们要在人的感觉中去寻找时间的科学定义。事实上,任何连续而周期地发生的事件都能给人们以时间的感觉。比如潮起潮落、花开花谢,月相变化等。但是把哪种事件作为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时间象征呢?我们把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的光阴冷暖循环作为全球的共同时间。自然科学告诉我们,这源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再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只能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作为时间的最终标准,无论它有无波动,我们只能认定它为“绝对标准”。因为它比任何人造钟更具公正性和唯一性,这就是子川常数T。我们把它们切分成31556926等份,则每一等份就是——子川秒。不仅时间,长度和质量的单位也一样:子川定义就是把波动交给了大自然--如果稳定则天地有常;不稳定则天地无常。

现今的科学问题是将“年界”设在了秒内,而“天界”设在了秒际。按现在的秒制,每天24小时(86400秒)是绝对不变的,但每年却是31556925.9747秒。本来科学界1960年就废了平太阳秒,准了回归年秒,但至今还在定义和标准之间纠结,而没做相应的调整。而子川秒的定义保证了一年为31556926秒数字的绝对,却让每天86400秒的数字成为相对,也让每秒9192631770次(铯原子振荡)的数字成为相对。原来呀,子川秒的要义就在于用秒长的相对性换得了年长的绝对性。如果,使用子川秒的话,就就不会出现闰秒了吧?记得前不久就闰过一次秒,59秒之后是第60秒,然后是第二天0秒,多一秒的时间可以用来发呆,哈哈

其实,人对时间的精确性是不敏感的,可以说是很迟钝。当然,生活也大可不必那样精确,有个大概的感知就行。像我这种,在学校就只知道今天星期几,而在家的话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可以好好放轻松,看太阳升起,即是一天开始,太阳落下,只管欣赏夕阳的人,更何须在乎时间是相对还是绝对,快还是慢。不可否认,统一时的出现,对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防,科技更需要精确的时间。

生活中的时间可分为两类:精确时间和事件时间。人们大多在生活的思维中使用事件时间,比如等我把这篇博客写完就去吃饭,比如等我看完这部电影就去学习......

事件时间的关联性会引起连锁效应,我经常说忙完这段时间就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可当你真正到那时候却发现新的是情又来了,不经打出忙完这段时间才是天底下真正的谎言。事件时间的模糊性也往往会导致拖延等现象 等等,一切由心,每个个体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正是这种个体差异,如果两个人的事件时间概念不一样,也会难以协调。所以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大多数人共同协作的时候精确时间必不可少。自己生活的时候,随心随性吧,怎么开心怎么来,这才是生活的真谛嘛

好了,貌似扯了不少,就这样吧。一个感受: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仔细想想,深究下去也会觉得很有趣,比如说这个日期,所以说 生活在于发现,用你的心去发现乐趣,发现美好吧 骚年!

转载自原文链接, 如需删除请联系管理员。

原文链接:1752年9月为什么少了11天,转载请注明来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