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分享 » 《蓝胡子》,《谁偷走了我的记忆?》,《感官之旅》,《十年》,《可怕的错觉》,《有范儿》一堆书

《蓝胡子》,《谁偷走了我的记忆?》,《感官之旅》,《十年》,《可怕的错觉》,《有范儿》一堆书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cript> <script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蓝胡子》
库尔特·冯内古特是一个黑色幽默大师,以前看过他去世前出的一本书《没有国家的人》,觉得他很有意思。后来才开始关注他的小说。他习惯把科技与文学结合在一起,用科幻的方式来反讽现实。比较有名的有《第五号屠宰场》、《猫的摇篮》《冠军的早餐》《囚鸟》。《蓝胡子》写的是一个画家,总想躲在一个地方,但是一个寡妇闯进了他的生活,非让他怀疑人生。结果……

《古希腊人的×与情》
这本书从古希腊的神话写到古希腊人的生活,目的是想揭示古希腊妇女的×,通过×来说明当时妇女的地位。事实上,不管是古希腊还是现在,妇女在 ×方面没什么太大变化。那时候人家经历过的我们现在不过是反反复复重复而已。不过阅读起来,还是很有趣味的。那时候的×与爱,多少还有点古人的浪漫,不 像现在,都缺乏想象力了,看来,生活在有神话的年代就是不一样。

《谁偷走了我的记忆?》
我记得在25岁左右的时候,经常会觉得有些事情记不清了。当时很慌张,像女孩发觉有些发胖一样,是不是衰老了。后来习惯了,觉得健忘很正常,能忘掉的尽量 忘掉,人生会少很多痛苦。到现在,我记不住事情的毛病随时可以发生,最严重的时候看完飞机起飞的时间,转脸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同行的人在机场打电话问我 到没到机场,我才从床上爬起来。这本书就是从医学角度讲记忆与失忆的变化过程,看完之后觉得自己把什么忘了都是正常的——因为有科学依据。

《感官之旅》
我喜欢这个作者的文字,就是词藻华丽,言之有物。用很感性的文字比用强硬方式讲出的那些大道理并强迫人家接受要舒服得多,所以说,连岳老师说“写科普文章 有点爱心”是有道理的。用霸道的方式普及科学会有效果,比如对那些没有判断的白痴来说。《感官之旅》更像一本散文随笔集,把人们对感官认知的历史与科学、 文艺想结合在一起。其实我们每秒钟都在用感官感知世界,接受信息,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却经常被我们忽略。

《十年》
旅华美人张人捷老师今年出的一本小说。张老师原来是个剧作家,后来开始写小说。其实我不大爱看小说,尤其是不大爱看女人写的小说。我老觉得女人就会把那点 破事叽叽歪歪得没完没了。甚至我觉得,女人适合写诗歌散文,不适合写小说。李清照老师要是写小说,估计没有人会记住她。张老师这本《十年》其实也是那点叽 叽歪歪的事儿,但是写得很不一般,毕竟是写剧本出身的。她的文字叙述可以说通吃60后到90后,既有那种传统的叙事,又有连90后玩的火星文都不及的木星 文字,书中俯仰皆是。如果让黄集伟老师的每周语词笔记挑一些“绝句”,那么,黄老师可以从张人捷老师的书里挑出来半本。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是我读过的 白话文书中“的”用的最少的一本。张老师说:“其实原来更少,好多都是编辑加上去的。”如果书里面一个“的”都没有该多好,说明白话文完全可以不用 “的”。

《可怕的错觉》
如果你没事干,想随便翻一本书打发漫长枯燥的旅途,《可怕的错觉》挺适合你的。人有时候总爱犯傻,一个人的智商是120,十个人的平均智商就是100,一 百个人的平均智商就是80,以此类推,整个社会的人的平均智商趋于0。在这个前提下,人类群体性弱智就变的可能。这本书大概讲的就是这样的老百姓自己的故 事。

《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
日本在战后很快从萧条中复苏,并且很快成为一个经济强国,这中间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关于日本从战后走向富强的书有很多,但这本书主要集中在战后的日本内 政外交的状态,那个也是百废待兴的日本,怎么一步步从颓败中复苏。作者是个美国人,从美国人的视角去看这段历史,也许看的不是最准确的,但是那段历史中的 很多事情写的倒是很详细,一个国家从委婉承认战败,到最后拥抱战败,是为了在将来有更大的战胜。

《失物之书》
一个人的性格、心理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应该是小时候,然后让他带着走完一生。你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如果谁很拧巴,或者人格、性格上有些缺陷,你跟他回 忆到童年,一定能找到答案。在科学解释不清楚这些成因之前,唯心的心理学还是可以解释一些问题的。《失物之书》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本心理学著作,讲一个 小孩,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失去母爱的孩子在后来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变化,甚至常常有幻觉。人生开始变得很拧巴,并且带有强迫症一样认为凡是好事都是双数, 坏事都是单数。作者把类似魔幻、童话般的叙述融进的小说中,把一个无助的小男孩的心理刻画得很鲜活。很多人看完这本书之后都能或多或少从中找到自己的影 子,比如那种书中挥之不去的疏离感,童年无知状态下的幼稚的迷信,所有这些,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喜欢拧巴或者怀疑人的同学们可以看看这本 书,或者你觉得谁拧巴怀疑人生,可以推荐他看看这本书。

《有范儿》
作者王小柔是我们复姓王小家族中的一员,她来自天津卫,因此文风中绝对不能缺少天津人的贫。以前她出过好多随笔集,比如《把日子过成段子》《都是妖蛾子》《还是妖蛾子》《十面包袱》一 个女孩子家家,像王小峰这么贫,能找到老公吗?不幸的是,她不仅找到了老公,还有个孩子,这本书的插图就是她的孩子土土给画的。《有范儿》是一本随笔集, 类似《不许联想》,王小 柔老师的文字幽默,还有小女人的那种尖酸刻薄,但还能读出过着幸福生活女人的超脱,一个能把日子过成段子的小女人,我觉得也挺容易的。

《尘世的惶恐与安慰》
这本书我看得有点费劲,虽然语言没什么枯燥,讲的都是哲学、文艺方面的事情,大概是频率搭不到一起,看了一半,本不打算介绍,后来觉得来我这里的年轻、貌 美、拧巴、怀疑人生的同学挺多,所以介绍两句。你想让你的人生变得更拧巴吗?那就看看这本书吧。不过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读名著没有读明白随手记下来的文 字。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我买这套书其实是想知道蒋介石日记公开后有什么新发现,后来发现,直接看这套书效果不好,因为我对蒋老师的最基本的经历还一知半解,所以看这本书很费劲。但是杨天石是专门研究老蒋的专家,有些背景交代的还是很清楚。我就是当个八卦来看。不建议大家直接看这本书。

《腐败征候群:财富、权力和民主》
这本书讲西方社会的腐败,讲得挺透彻。财富、权力和民主看上去挺和谐的,摆弄好的话,应该跟人们某种理想状态是一样的。可是偏偏总会有失衡的时候,于是就 有了腐败。贵国的腐败还没到人家这个层次上,压根就没有平衡过,所以说看这本书分析的事实,跟咱们的事实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总之就是,什么制度都无法解 决腐败问题。对贪婪没有兴趣的人,不建议阅读此书。

《欧洲如一面镜子》
先前我在博客上提过这本书,作者的文笔挺好,里面讲的都是段子,不过书名有点以偏概全,有些文章谈论的不是欧洲如何成为一面镜子,而是一些八卦。 我估计是作者对欧洲媒体比较了解,把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些新闻旧事揉在一起,自己梳理一遍,读起来倒是挺有现场感。这说明人家作者真的生活在欧洲,真的对当 地生活有了解,写出的东西气质就是不一样,比很多生活在中国靠翻译外文报刊上的文字然后在署上自己的名字的作者强多了。

转载自原文链接, 如需删除请联系管理员。

原文链接:《蓝胡子》,《谁偷走了我的记忆?》,《感官之旅》,《十年》,《可怕的错觉》,《有范儿》一堆书,转载请注明来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