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文章从现代企业管理之道、现代企业信仰之道、现代企业立业之道、 现代企业生存之道及现代企业领导者素质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具体分析老子 "无为而治"思想的哲学理论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尝试将东方传统思想与西方现代文明相融合,探索一条有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之路。 关键词:无为、无为而治、管理、价值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 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即"有为",老子看到的"有为"的祸害己经 非常严重了,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 有为,是以难治。"《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七十五章,以下的原文引用均出于该 书,故只注明章节〉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 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老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 民死活,过着越来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五十三章〉这几句话,道 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不平。统治者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 生活,穿着名贵的服装、带的是宝刀利剑、山珍海味都吃厌了,钱财货物堆积 如山,而农民却是田园荒芜、仓库空虚、家无隔夜之粮。这种情形,老子看在 眼里,怎么能不感叹呢?无怪乎他要气愤的驾一句:"这简直是强盗头子"①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 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 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无为而治"本言自于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十五》) 但在老子哲学里,"无为而治"的思想成为了一个体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 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好 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 "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 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 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国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 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制订颁布,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 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无 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 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 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老子"无为"思想,首先是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而提出的。它产生的年 代距现在也已经十分久远了。对于现代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管理而言,这个思想 还有指导定义和借鉴价值吗?如果能够借鉴的话,那么,老子并没有在他的书 中提到过企业,也没有相关的明确表述,又怎样借鉴呢?对于这些问题,我的 理解,一是: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对我们现代企业具有 重要的指导价值:二是:正因为老子没有对企业问题做过具体明确的表达,我 们才有足够的 思想空间和观念空间,将老子思想的精神实质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从而丰富老子思想的现代表述和现代运用范围:三是:领悟"无为"精神, 将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相互融合,去粗取精,走一条有特色的现代企 业管理之路,是企业家、经济工作者,人文工作者及社会管理者应当共同担负、 共同完成的使命。下面,文章将从现代企业管理之道、现代企业的信仰之道、 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现代企业的长存之道及现代企业领导者素质五个方面进 行论述,具体分析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哲学理论与现代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无为"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道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管理亦然。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流传甚广。它不仅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 政治家们,而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要人物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说,前 美国总统里根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这段话,用从阐述论证他的治国 谋略。法国也曾有一位女政治家直接把老子思想作为其参与竞选的指导原则。 哲学家尼采曾把老子的思想、比作"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 唾手可得。"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治理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就像煮小 鱼一样。只能将调昧、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不躁:这样煮出来的东 西,色鲜味美:如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心烦躁,下锅后急于翻动,东一下、 西一下("有为),最后煮出的东西色、香、味什么都设有了,肉也碎了。统治 者治理国家,企业领导者治理企业,道理跟烹煮小鱼一样,不要常常翻弄。因 为,国家几亿人,一个企业几十人至上万人,如果制度朝令夕改,老百姓就无 法适应,大家的行为 无所适从,不知该做什么才好:人心即乱,社会就大乱。如果制度稳定,职工 就心情稳定.就会专心于工作.做出成果。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无为"思想的进一步具体表述,是"道法自 然"、"无为而治"思想的展开.而这个展开的思想,并没有脱离它的根源,即 "道"。为什么这样说呢?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出自《老子》第六十 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在天下,其鬼不神:非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 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这一章完整的意思我理解是这样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本章的中心思想,具体说它是一个关于"治理"的思想。 字面上讲的是关于"治国,实质上讲,可从理解为治理社会、企业,而这个有 关"治理"的思想的精华在于"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包含的思想方法和道 理。这个方法和道理就是要烹小鱼那样,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社会。谁掌 握了这个道理,并运用这个道理去从事社会治理的话,谁就是"以道莅天下"。 像这样"以道莅天下"的话,连鬼神都起不了作用了,不仅如此,不仅鬼神不 伤民,圣人("以道莅天下"的管理者〉也不"伤民"。这样,鬼神和圣人都不 "伤民","故德交归焉,天下也就治了,民也安了,国也泰了。这里,我们看 出的思路即是:"无为"就是"道"的运用,运用的结果就是"无不治"。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思想运用在我们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情形和原理 也是一样,治厂如治国。就企业而言、企业规章,大原则不能变,只能因时间 推移、市场演变和大小、软硬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小调整"和"小改变"。 企业只要抓住了大的原则,制定了大的基本的规章制度,使企业有了一个正确 的、基本的运行轨道,在通常情况下,就应当坚持"从不变应万变,只要基本 的东西是正确的、基本完善的,就不要轻易去"翻弄"它。
(二〉以无事取天下一一企业"无为"的外部模式 在看待企业的外部关系方面,老子的思想并不赞成所谓"商战"的提法, 并不主张"竞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从"道"的立场看问题,就会发现:天 地自然的世界,万物从各种形体而生,而成长变化为各种形态,各自有其一份 充实的生命之开展:河边的杨柳抽发绿色的芽,鸟儿在高空上飞翔。在这个世 界上,无任何作为性的意志,亦无任何价值意识。③世间万事万物之所以生生 不息、充满生机、欣欣向荣,那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无为"之中顺应了规律、 顺应了"道" 的缘故,不是"争"的缘故。"
市场的繁荣与否,其道理也是一样。要紧的并不是彼此"斗争",而是看谁 更能顺应社会规律,市场规律,需求规律,要顺应这些规律,要紧的并不是在 市场上找对手与之"相争,而是各自去认识这些规律,做到自觉的服从,顺应 这些规律。企业的天职是为社会、众生生产物质财富,如果企业界都把重心放 在"争"上,那么,社会众生所需的多种多样的物质财富又由谁生产呢?
对企业而言,最明智的谋略应当是:"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这并不 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说不要去"争",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 去了解社会众生新的、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把全部人力、物力、财力 投放在这个"没有竞争"的点上,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开发,拿出公众满 意的产品。这样的新产品上市场,自然就拥有了市场。在这个意义上讲,你用 新产品创造了新的市场,谁又能与你"争"呢?这就是老子所说"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一章)。"天下"就是在这样的"无事"(不争)中取 得的。
对一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即是开拓、介入、获得市场,因此文章对此另立 篇幅进行详谈。
(三〉我无为而民自化一一企业无为的内部模式
"道"的"无为"的原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思想,落实到企地内 部运行管理中,是什么情形呢?
正如前面所讨论过的,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原则指导下,企业的规章 制度等企业的基础软件系统应当是正确、坚定而长期不变的.把这些归根结底, 落实在质量标准上,制定出操作规程,即工作标准。然后,针对工作目标.制 定操作法,让每个岗位都具有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制度、岗位、职责明确后.要 让员工竞选自己喜欢干的,有能力干好的岗位,保证员工发挥最大的聪明才智 和最高的积极性。员工上岗位后,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不合理的工作流程、 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都得到了加强。于是,员工在 企业的内部运行中实现了"自化”企业领导层无须过多的干涉他们。因为制度、 原则和操作规程都已经建好了,企业的运行也就有了基本的轨道,可这个轨道 又是围绕质量标准展开的,只要在这个轨道上运行,结果自然产出高质量的产 品。用一个形象的说法:这个轨道就像渠道,员工的才干、能力就象水,水通 过渠道去灌溉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即产出高质量产品,产出最大价值。
这样的渠道建成之后,日常管理工作中,问题就不是很多了。剩下的问题 主要就是疏导了。疏导或者说沟通往往是情感性的、思想性的,帮助员工解决 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员工有差错,耐心教导,让其充分理解和认识错误的原因, 同时,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住房等实际问题,这样,不但增强了员工的工作 满意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更使员工从情感上对企业产生一种深深的依恋感, 从而安心的,自愿的留在企业为企业服务、贡献、以企业为家,与企业同甘苦、 共患难。 其目的,从生产者角度讲,是要让员工发挥才干,发挥生产积极性,提它生产 能力:从生产本身的结果上讲,就是要多出、快出高质量的产品,更好的满足 人民的需要。
总之,为企业所有员工发挥他们的才干提供一整套操作规程,操作法,使 他们的力量能够汇到一处。这是企业无为的内部模式,它能让每一个员工都尽 情发挥他们的热情和能力、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五十七章〉的作用。
二、现代企业的信仰之道一一为人民服务
现在,很少有人再谈信仰了。似乎到了商品经济时代,到了市场经济时代, 信仰没有用武之地了。都认为只需要学会一些短期行为,在商品化的人生海洋里,随时一些简单的,甚至是机械的应变反应就行了。这显然是一种人生的失误。这是误以为世界市场化后就没有章法可循了。这样的人表面上很投入,整天忙乱不堪,似乎是对"市场经济"的积极响应。其实呢,他们恰好是"市 场经济"中最消极的因素,也同时是最无赖的因素。正是这些为世界不再有章 法(不再有道)可循的人,在那里千方百计的干着没有章法的事。市场经济本 身无论再繁荣也不致于混乱,而这些消极因素却专门在那里制造混乱。然后还要把罪过推给"市场经济"。
我理解市场经济的本意是好的,是进步的。市场经济说到底是将消费公 众(人民〉推到了最为独尊的位置。市场经济各种体制、机制的作用,就在于让整个社会生产行为、社会经济行为会服从于消费公众〈人民〉的召唤,去听 从社会公众的意志行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也是这个目标。因 此,我们说,市场经济的建立,并不是放松了对企业的需求,而是更加强化了对企业的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企业必须为人民服务、造福社会, 而且是直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去服好务。. 对企业而言,提倡"无为"就是要摆正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是 相辅相成,相互依靠的。企业发展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社会造福,为人类 服务。不是想如何赚多少钱,而是想如何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 从社会角度看,企业界的"无为",是大有利益可谈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让我们看着大自然就知道了。大自然的清静无力,表现在万物各居其所,互不 相争,万物中每一物那守着自己的本分,才构成了气象万千而又和平安宁的大 千世界。如果世间万物皆不居其本位,万物都妄图离开自己的位置,世界将会 是什么样子呢?同样,整个企业界大大小小的企业,门类不同的企业,如果都不知道本位是什么,都不安于本位,都处于无休无止的"妄为"之中的话,社会将是什么样呢?这是不堪设想,对现代企业界,在和平时期,整个企业界中 企业行为怎样,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否的最基本、最重要因素。换句话说, 和平时期,社会生活是稳定还是动乱,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界的企业行为及其趋势所决定。这是现代条件下,和平时期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然而又很重要的 同题。道理很明显,和平时期,人们生活的内容一是建设,二是消费。这两大内容都从不同角度联结着一个中心,即企业行为。因此,可以说,企业行为是 我们和平时期社会生活的中间枢纽。往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我们说,企业的"无 为"(不"妄为"不"乱为"〉直接带来社会的合乎发展规律的发展。企业如果妄想支配,背离企业的天职〈创造财富,为人民服务〉,陷入对表面利益的直接 纷争的话,那结果必然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把"为人民 服务"作为企业终极不变的信仰,建立起这个信仰,就是种植企业之灵魂的根, 就是挖掘企业精神与智慧的源泉,就是为企业的立业与发展确定"活力反应堆"。
为什么一定要有信仰呢?因为信仰不是信条.掌握信条不如拥有信仰。因 为信条可以无穷多、无穷变化,一方面难以掌握、难以运用得贴切:另一方面即使掌握了、运用了,也是被动的行为。而拥有信仰就不同,信仰是信条的根, 信条就象从这个根上发出的各种分枝。一年一度大自然中的树根总是要吐出新 的枝叶,枝叶常变而根本不变,枝叶万变而总出自同根。信仰也是这样,信仰 不变而信条随时随地、随各种各样的现象而长变、多变。所以,有了信仰,就 如同有了种子,有了根,于时间空间的变幻中,自有信条产生。世界变化无穷、 市场变化无穷,信仰产出信条的能力也是无穷无尽的。有了信仰,人的行为就 是活的,企业行为就是活的。因为信条有了根,是由根自生的,在不同的"气 候"条件下,在不同的具体境遇中,有用的信条会自己产生,无用的信条会自 己消灭,信条可以生灭无常,以对应客观的无常变化,然而在无常中也有常, 这就是信仰这个根本是不变的。
那么,企业成样才是"无为"呢?所谓"无为",说到底是要使企业行为归 于正道,在这个正道上,按照事物发展规定,按照社会谋求变化的规律,按照 产业生产和运营的规律,从容不迫、沉着稳健的从事那些利益在社会、利益在 公众的正当的事业。也就是说,企业"当为"和"不当为"的依据,应当是社 会的公众的利益。
要作到这一点,企业需要经常的,自觉的坚持"为无为"〈三章)。"为无为" 是什么意思呢?我理解对企业而言意味着以下三点:一是只做"无为"的事, 只做合于正道,合于人类社会利益的事:二是不断检查自己:不断"修剪"自 身行为中"有为"的苗头和成分,使之回归"无为":三是对正当的事业,也要 采取"无为"的态度去"为","为而弗特"(二章〉,以为人民服务为动力,以 为人民服务为准绳。
"无为"说穿了就是讲究奉献,为人民服务,其它什么也不追求。所队我们 说,"无为"的结果恰恰是"有所作为"(有奉献〉,而如果我们所有的企业都做 到了这样的"无为,那么,从社会角度看,真的是"无不为"了(有了最丰富 的各种奉献〉。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 我们说:企业之道就是为人民服务,奉献而不占有。
三、现代企业的立业之道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善事能
,政善治,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老子在自然 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这是有道理的。在圣人眼里,水具备了那么多美 好的"水德",那么,水的这些"几于道"的"水德"对我们当今企业经营是否 还具有指导意义或启发性呢?我认为当然有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这个过渡时 期,我认为现代企业完全有必要借古人智慧之镜,修炼一下"水观",借以明白 掌握企业经营之道。 水的品格中有哪些适合于提炼为现代企业品格、上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之 道呢?我理解有以下几点:
(一)利他:水利万物而流,企业利万众而立。 水的利益不在自己而在万物,"水善利万物"。"万物"都是从水那里得到 利益。因而万物都离不开水,万物都需要水。这种"万物受益"与水的"利他" 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作为现代企业的借鉴。正如万物都离不开水一样, 如果一个企业对社会、对公众确有实在的利益,那么,社会和公众也就离不开 企业,企业就有了立足之地。因此,企业首先需要掌握的企业经营之道就在于: 怎么样使企业自身成为社会和人类的普遍需要,或者说,怎样使企业成为能够 满足人们某种利益要求的劳动实体。 这实际上是要解决立业的根本点的周题。如果我们从"水""与万物"的关 系中有所领悟的话,应当说,我们立业的理念是服务人类,造福社会,为天下大 众谋利益。
水的品格,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启迪就是:立业要在公众的利益需要上。 这个启迪所带来的实际课题很多,如搞清楚公众的利益需要有哪些,这些需要 中哪些己被满足,哪些尚未满足,哪些还没有被企业界注意到等等。在搞清楚 这些之后,我们才可能把我们的"立业点"落实在现实中。当然,在正式落实 之前,我们还得弄清楚,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措施,如果 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方式,就得创造相应的方式,如果我们没现成的手段措施, 我们就推敲研究出可行的、有效的措施。总之,当我们明白了"企业的立业之 道",就得动起来,把它运用到实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真正把公众所需要 的东西送到公众手里,并且被公众按纳,被公众承认是他们所需的东西,并且 还将不断需要时,我们才能说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真正转化成了我们企业的 品格。
水"利养万物"的品格给我们的第二个启迪就是:要使我们企业成为社会 的公众的需要,就像水是万物的需要一样。这个意思说得简单点,就是要使 我们的企业成为对社会、对公众来说是有用的和有利的本西。
由此我们说,前一点(即:立业要立于社会公众的需要上)和后一点〈即: 务必使企业成为社会公众的真正需要〉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现代企业的立业之 道所在。总之,水之道是水利万物而流,企业之道是企业万众而立。
(二〉不争 除了前述立业的这个根本点之外,"不争"作为美好"水德"的又一个品质, 也是企业立业的重要参照点。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不争"一是 指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我理解 其性质可以叫做"无私":二是指"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养了的事物那 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我理解这就是"无欲",对世间一切都无所 求。这样的品质历来都备受称道。在过去对老子的众多研究中,这种品质多半 被归结为"为人处世的要旨"。但仅仅是这样吗?我们知道老子所处的时代商品 经济并不发达,因此"水德"的阐述和运用,无法依工商业现象发挥,所以"水 德"的阐发才好象专为人们"为人处世"而进行的。这个是时代局限留下的 问题。
将"不争"运用于现代企业立业的参照点,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立业当 立于无竞争的领域。
"以其不争,故天下能与之争"(六十六章〉,这一句话用于我们立业的"选 点"是十分合适的。如果我们立业之初,立业点选在"无竞争点"上,情形就 是"天下莫能与之争"了。回避有竞争的领域,寻找"无竞争点",这种对"无 竞争点"的寻觅和探索,就是研究万众的潜在需要,这种需要是未被满足的, 因而是具有立业价值的。人人都可以推想,这样的立业将是顺利的,因为社会 万众需要,而且又没有竞争磨擦,阻力较小,接受较快。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来看看那些充满竞争的领域就明白了。一般来说, 竞争起码应发生在两个相争者之词,因为不足两个的话,也就无从相争。现代 企业竞争中,表现的趋势则是多方竞争,是比"两个"还要多得多的竞争局面。 这是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竞争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则是:竞争必须是在同一领 域,或者说,竞争各方所争的应是同一个东西,否则也就没有竞争可言。这两 个特征如果放到具体的企业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中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如果 我们选择有 竞争的地方来立业,那将会违背前述的两个根本点,违背企业立业之道。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八章),所谓"无尤",我理解有两层意思: 一是对别人,对别的企业而言,没有去骚扰,没有去争夺,别人和别的企业没 有什么怨尤,二是对自己、对自身企业而言,不费心争斗,专心一意干实在的 事业,自己和自身企业也一帆风顺,没有什么烦忧。
(三〉居下 俗话说:"人住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此可知,水的这种自处卑下的品 格实际上早已为世人所知。水的这种品质,也是老子见闻中"水德"的一个组 成部分。老子对之倍加赞赏,故言:"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水的这种谦下的品质,能否引用于我们这里讨论的企业立业之道呢?我认 为仍然可以。前面我们讨论了立业的两个根本点和一个参照点。这里,我认为 水的谦下品质又可从作为企业立业之的第二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从某种角 度看,又是对前一个参照点即"不争"的补充和辅助。 前一个参照点谈到了应"立于不争"那么,"不争"的地方,"不争"的领域都在哪里呢?在"众人之所恶"处,恰恰是水自谦居下的位置之所在。所队 我以为水的谦下品质依然可从作为我们企业立业的一个重要参照,不过"居下" 与"不争"不同。"不争"从性质角度提出,凡遇有争则避,而去寻找"无竞争 点"。"居下是一种方向性的揭示,它告诉人们往这边走或是往那边走,具体说, 就是批指示我们往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走。这一点确实有意义。一来众人不愿涉 足的区域,更有可能是无竞争的区域,易于找到立业点,而且是立业的"无竞 争点",二来众人不愿干的事情,总得有人干,这种局面一定包含着对我们的需 要和召唤,而这些潜伏着没有人去管、没有人去满足的利益,恰恰是我们立业 的根本点:三来众人都不愿干的事,你把它干起来而且干成了的活,其功德无 量,自然易于从众生那里获得支持和回报,利于立起长久的大业。
这就是水的谦下品质对我们立业的启示,要甘于在人们不愿着手处立业, 要甘于在人们挂不上眼的卑微处立业,要甘于从低处着眼,甘从"众人之所恶" 处着眼。这样才容易找到利益万众的途径,才不至于竞争得眼花镜乱、心烦意 乱,才有利于企业履行它的天职一一为人民服服务,造福社会。
四、现代企业的长存之道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 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七章〉
天长地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熟悉的美好词汇。天长地久,也是我们 每个人都较容易理解和明白的自然现象。但是天地为什么长久,恐怕是我们平 时很少去思考和追究的。老子却用他思辨的、智慧的眼光来看待"天长地久", 并用"天长地久"现象向我阐释"道"的法则和规律。在老子看来,"天地所以 能长久者"是因为天地"不自生"。这个意思说的是天地生养成了万事万物,万 事万物统统在"天"和"地"的怀抱是生长繁衍、演化生灭的。天地生养了一 切,但却没有一点是为天地自己作考虑,没有一点是为了利益天地自己的。这 就是天地的品格:"不自生"。正因为天地有"不自生"的品格,所以,天地才 得以长生不老,与世长存,这就是老子思想中的"天地之道"。
接下来,这个"天地之道"被用来作启发"圣人"的道理,老子说:"是 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希望"圣人"能从"天地之道"中悟出 一些道理,借"天地之道"形成"圣人之道"。这里,我理解老子所说的"圣人" 指的是那些对社会、对众生能够带来幸福,对社会带来和平、吉祥,对社会进 步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或者是老子心目中所期望的社会管理者之类的人。 这是针对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现实而言的。到了我们今天,情况已有很多变 化和进步。社会商业化的发展,使企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 企业行为能在相当程度上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这 个时代背景下,我认为,老子当初对"圣人"的许多设想和要求,恐怕都能用 到对企业的要求上。反过来说,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存在着一个怎样才能"合 于道"的问题,因此,我们这里借老子思想中的"天地之道"来探讨现代企业 的长存之道,是有必要的,有益的。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一点在很多 学看来,是一种辩证关系,是对立的双方在相互转化。但我理解,这不仅是一 种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更是一种对立关系的超越,这种超越中可以说是升华,但 实质上是返朴归真。这里出现的两个"私"字,虽然写法,读法一样,但文字 后面指的东西却是不同的。前一个"私"字出现在"非以其无私邪"一句中。 意思是:这不正是无私吗?后一个"私"字出现在紧接着"故能成其私"一句 中。这两个分句连起来意思是: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这样反而能够成就自己 的事业。这里我们看到,不自私反而能成其私,是这句话现代一点的表达方式。 其中"不自私"意味着对"私"的否定,实践起来就是放弃了"私”,这时的"私" 字完全可以理解为"私"字的原本语义。然而,放弃了真正的"私",又成就了 "私",这后一个"私"字,不能够再作本义的理解了。起码,很明显的,后一 个"私"字与前一个"私"字代表的抽象内容和实践内容都不会是一样的。放 弃了是"真私",而成就了这个"私"应该是与"公"血肉交织在一起的"私", 或者说是在"公"中获得一席之地,得以继续为"公"而存在下去的"公"中 的一个局部。这种"私"实际上是对"私"的超越。它不是对"私"的本意的 肯定,也不是对这个本义否定,它把公与私的界线踩在脚下,是对公与私的同 时超越。这种超越中,实现了返朴归真。
为什么说这是返朴归真呢?因为人类最早的时期,或者说人类在任何发展 的阶段上,其相互的关系原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本质关系中就 没有什么真正能够独立出来的"私",因而也就无所谓"公"。如果撇开表面现 象的话,可以说,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的本质关系到现在、到未来,也 都只会是一种关系:"混沌”。所谓"混沌",从我们讨论的角度上讲,它所体现 的就是不分彼此,没有什么"公"与"私"的绝对分界,没有"人"与"物" 的截然割裂,一切都是相互依附,相互渗透交织,大千世界融合为一的。实际 情形也确实如此,就从企业现象来看,哪里能找到一个真正绝对独立的企业呢? 哪里能找到一个真正绝对独立的个人呢?企业与其他企业相互依存,企业作为 生产者,其存亡与作为消费者的社会公众息息相关:而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 社会之间,无处不是相互依存、相互融汇的关系。想反,误以为有个"私"字,| 误以为有绝对的"私利"可以谋求的,那才是远离了世界本来的真相。
所以我们说,放弃"私"是放弃虚幻不实的谬误之见,回归对世间本质的 把握,顺应宇宙"混沌"之道,超越"私"与"公"的对立,返朴归真到本质 之处。很多企业之所以很快就失败,销声匿迹,其主要原因是企业主把"私" 字看得太清楚了,不明白"私"这个东西在人间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 都是一个幻觉,他们以幻为真,把自己弄颠倒了,还一厢情愿的等待着世界也 跟着颠倒过来。结果努力越大,栽的跟斗也越大。实在是值得我们警醒。我一 直想表达的意思是:老子关于"非其以私邪,故能成其私"的本意是用两个"私"字实现超越。如果有人从中仍然看到"私"的存在,比如执着于后一个"私”,以为后一个"私"字仍然代表着"私"的可能实现性的话,我认为那是对经书 的误解误读。道理很明显,如果他是为了"成其私",才去"无私”这样怎么 能够真的"无私"呢?又怎么能够把"私"放弃呢?按这种方式,永远也放不 下"私"字,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把"私"字挪到后面一点的位置。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老子的本意应当解作对"私"的超越,这种超越不是 指超越世间的某种真实事物乃是对虚幻的超越,对虚妄的超越,是从迷幻中回归本真。只有这样去领悟老子思想,我们才能真的有所收获记得从报上看到过很多关于国外大企业总裁们的生活侧记,他们的名声和 实力都非常了不起,然而他们有的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有的坚持从家里 用饭盒带简朴的午餐,从不挥霍浪费。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很明白 企业的一切都是社会的。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细胞而己,并没有独立的"私"字 可言。企业也没有真的可以谋求的"私"。
企业长存的奥秘,完全在于超越了"私”回归到没有"公"、"私"对立的境界,这样抛弃了对私的幻欢觉,也就请静无欲了",无欲也就是“无为"了,"无为"也就能够顺应自然了,企业也就融于道、融于社会了。
五、现代企业领导者素质
企业中,领导者往往能决定企业的命运和重大转折。因此,领导者素质也 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依老子看 来,先前的人,总以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有一个主宰者临于其上,并且把 周遭一切自然现象都视为有生命的东西,人类常以一己的愿望,给予大自然以 人格化,因而以为自然界对人类有一种特别的关心,特别的爱意。老子却反对 这种说法,他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依照自然的规律〈"道"〉运行,其间并 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好恶情感或目的性的意图存在着,在这里老子击破了主宰之 说,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万物自然生长的状况,并以这种状况来说明理想治天下 者效法自然规律,任百姓自我发展,消除外在强制性与干预性,而使人的个别 性、特殊性以及差异性获得充分发展。④在老子看来,圣人之治是"为无为, 而无不治"(三章〉"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二十九章)圣人"无 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在这里, 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⑤一般人遇到名利 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的,没有不趋之若骛的。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 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九章〉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叫人适可 而止。"身退"并不是引身而去,更不是隐匿行踪,而是敛藏,不发露。老子叫 人完成功业后,不把持、不据有、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可见老子所说的"身 退"并不是要人做隐士,只是要人不自我膨胀。老子哲学,丝毫没有遁世的思 想,他仅仅告戒人们,在做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慕成果、不要尸位其间,而 要收敛欲意、含藏动力。⑥能做到"功遂身退"者,也才能称得上"圣人"。
谈了老子那么多关于"圣人"的思想,其实目的在于,在现代条件下,不 妨把"圣人"等同于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准确一点,应该说把"圣人"作为领 导者的标准。领导者按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具备"圣人" 的素质、品格,这样,才能按照"无为"的思想"取天下""治天下”,那么,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及"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企业管理要求给企业领导者 又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首先,按照"道"的要求,提高领导都素质。一个人的头脑开发得怎样, 装有多少知识,思考过多少问题,拥有多少正确的见解,能否对环境事物作出 有效而正确的判断,能否给自身行为作出正确的指挥……这些就是个人的素质, 这个素质决定了全体行为在现实中的命运。同样,一个企业,领导者素质怎样, 往往决定了企业的命运。按照"道"的思想来提高领导者素质,即指领导者除 了应具备各类或某类专业知识外,要做领导人,就还得增加一门新的学问,那 就是对"道"要有认识,对"道"的各种法则要有认识,对"道"的哲学原理 及在当代的运用问题要有认识和思考。因为,要真正实现以"无为"思想指导 企业行为,根本的治理企业的领导者无私心、无贪欲,忘我的利于他人。领导 者不仅要有热爱他人、利于他人,为社会谋福利和崇高心境,还要以自己的模 范道德行为为表率,自己以身作则。而这些素质的修得,必由的途径就是对"道" 的学习,对"无为"思想的学习。理解了"道"、理解了"无为",对"治大国 若烹小鲜"才能理解得更透彻,进而更好的实践于现实治企中。
其次,企业领导者应该崇尚规律,崇尚对规律的顺应。就是说领导者除具 备知识、判断力、指挥力等能力外,还要有顺应规律的能力,方能使企业在市 场中游刃有余,规律包括企业管理规律、市场动作规律等。企业领导者应当掌 握这些规律,并在运用中使之具体化、现代化。在企业,领导者不仅要亲自参 与顺应规律的工作,还要在工作中主持,引导企业朝着顺应规律的方向发展, 因为世上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即如老子所言"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想合,前后想随"〈二章〉按照 规律办事创造条件,引导对立面的转化,企业获得的将是正面的效果。另外, 强调领导者以顺应规律为重,在面对诸如利害得失、荣辱兴衰的对立选择时, 要站在顺应规律的一办,而不可站在自身贪图等主观欲望一边。面对企业管理, 要扩大知识面,要在大的方面,根本的方面做文章,根本的文章做好了,就要 胸有成竹,不要妄作非为。
再次,企业领导者在用人的问题上,也不可过分翻弄。任何企业,都涉及 用人问题,大一点的企业,还有上层、中层、下层管理干部之分。用人得当与 否,也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行为和健康发展,是企业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根据"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和技巧,不要随时乱翻弄。一般而言,企业在 发展干部队伍时,先就应将干部的基本素质、道德品质、工作能力等看清看准。 经认真考核,试用证明其胜任并符合企业道德要求的,就在应大胆任用,只要 没有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应长期任用,支持其开展工作。工作中即使出现小 的失误,也应宽容、谅解、协助其改正。而那些过不了考核关、试用关或者过不了道德关的,坚决不用。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有一定道理的。总 而言之,"治大国若烹小鲜"用在企业用人问题上,就在于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任人唯贤,创造宽松、和谐的内部人际关系。
最后,企业领导者在企业项目选择上也应采取"无为"的态度立场。根据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企业经营项目的选择、确定一个项目究竟该上还 是该下,应依据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准则来决策。属于社会众生需要的、根 据自身特点和社会条件又是办得到的,认准了、选定了就按照既定的道路脚踏 实地、坚韧不拔做下去,不要轻易改动、朝秦暮楚。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成天忙于变更项目,过分有为,是办不成事的。
爱因斯坦曾经分析人类投身于科学和艺术的动机:"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 学的最强烈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 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 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对于一个企业领导者,"无为"既 是治企之道,又是处世之方。老子依据"无为"的原则,在处世方式上,提出 了"身重于物"、"守柔处弱"、"不争之德"、"功遂身退"、"不敢为天下先"、"不 自见"、"不自是"、"不自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宠辱不惊"、"报怨以田 德"等命题,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详细道来。就对企业领导都个人而言,这些处
转载自原文链接, 如需删除请联系管理员。
原文链接:老子思想"无为而治"与现代企业管理,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