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军刺呈棱型,三面血槽。表面经过抛光处理,呈惨灰白色,不反光,也就不易暴露目标。它直接安装在枪上,可以折叠收起但一般是不会拆下来使用的。军刺本身没有扁平的刀身,只有三棱的刃口,只能刺不能砍,因此一般被称为"刺"而不是"刀"。 我爱刀剑网
说起来,一把好刀,一般只要足够锋利就行;但作为一把战刀,一把顶级军刺,这可是远远不够的。 世界名刀
首先它的刃口在足够锋利的同时,还要具有足够的硬度,而刀身也要有合适的强度和韧性。剃刀很锋利,但由于硬度不足,切割稍硬一些的东西就会变钝。有些小刀虽然平时还算锋利,也比较耐磨,但受到撞击和扭曲的时候很容易断、裂,也就是说比较脆。
对制刀匠们来说,用同一块金属材料做出一把好刀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使用不同质地的钢材来制作刀刃和刀身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其中常见的工艺有夹钢、包钢等。这种工艺就是将硬且偏脆的刃口和较软但柔韧的刀身结合起来,而其中的难点之一,就是在不同钢料的结合过程中,常常会由于表面氧化、夹灰等因素造成失败,导致废品率极高。这种工艺在手工作坊十分发达的东方国家很流行,中、日等国传统的优良刀剑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其次,刀的造型也很重要。军刀要有足够的杀伤力,除了重量、重心、曲线、锋利程度以外,尤其重要的是造成伤口的严重程度和刺进之后拔出的难易程度。小说里就常常有这样的片段:某人中刀之后还能苟延残喘,而一旦刀被拔出就会登时......,网上很容易找到各种"世界N大名刀"的图片,它们都是通过各种细节不同的设计来达到相同的目的,所以,前窄后宽的体型、刀身侧面的血槽、刀刃根部的锯齿......这些特点都为此而存在。56式三棱军刺被誉为最厉害的军刀之一,这大概也是由于它的结构造型。
说起结构造型来,不能不提一下三棱刺的血槽。别小看这几道血槽,除了放血外,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进行下一动作:三棱刺是在刺进入人体后,血液随血槽排出,肌肉收缩时无法贴紧刺刀面而不会"夹"住刺刀,这样军刺可以从容的从对方体内拔出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假如没有血槽,因为血压和肌肉剧烈收缩,刺会被夹在人体内,这样的话拔出三棱刺就会很费劲,影响使用者下一步的动作。相信任何使用者都不愿意因为拔出三棱刺而浪费宝贵的时间
三棱刺扎出的伤口,大体上是三角形的窟窿,伤口各侧无法相互挤压达到一定止血和愈合作用,而且这种伤口无法包扎止合如果内部存在着肌肉韧带的断裂或是血管破裂,你缝合表面又有什么意义?里面的组织还在不停的流血哪!
在三棱刺扎入人体以后,通过放血槽迅速将空气引入。空气在体内形成大量的泡沫,阻塞住血管。只需刺入人体任何部位8厘米左右就可使敌手即刻毕命,而且在消除负压的胸、腹腔内将三棱刺拔出,毫不费力。
完整的成品军刺是无毒的,但是在制作三棱刺的用材时出于金属性质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俗称砒霜),在战场上厮杀时间一久,军刺表面的磷涂层磨损后暴露出含有砷的钢体,即使只擦伤敌人的皮肤也很难癒合,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江湖上会流传出种种"军刺浸泡过毒素"的传说,^_^。(貌似的确是有些狠哪,不过对付敌人,也不能手软的说。)
56式三棱军刺的前身就是53式四棱军刺。《中南海保镖》里倪星扮演的退伍军人王建军拿的应该就是53式四棱军刺:隔板杀人无坚不摧,捅谁一下谁的血就顺着四道血槽‘滋滋'往外飞奔,几分钟就没救。53刺身有鱼鳞状花纹可淬毒,见血1小时左右伤口可肿起2~3寸,上边那四个精美的刻字:"保家卫国"一定是导演的杜撰,否则激光刻字的成本在军刺来说就太高了。这种军刺在3年后推出了增强版,那就是著名的56式三棱刺,从表面看,磷化处理表面惨白的光代替了53的烤蓝。
56式三棱军刺有一个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外号,叫"放血王",据专业医生的评判,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军用刺刀都比不上56式军刺的威力巨大。当然有利有弊:三棱军刺除了捅人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用处。
另外这军刺还有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名字--‘战俘刀',是战后清理战场,用来处死未死敌军和清理战俘的,用这种无声的杀人武器来处理,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受刺人大出血死亡。后来《日内瓦公约》禁止屠杀战俘,所以"战俘刀"也就不用作清理战俘了。
转载自原文链接, 如需删除请联系管理员。
原文链接:三棱军刺,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