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分享 » 刘西拉教授报告体会1(建筑设计的系统观点)

刘西拉教授报告体会1(建筑设计的系统观点)

 

昨天著名学者清华校友,目前清华和上海交大双聘博士刘西拉来给我们作报告,收获巨大,满满的记了5页纸。

刘老师大师谈吐,可惜我驽钝,加之报告有些内容不宜公开,因此我只选择了部分内容写成博客,预计会有3-4篇,今天是第一篇,建筑设计的系统观点,以下是正文:

从研究重点,和研究制约的观点看:

科学家研究自然规律。

工程师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政治家重点研究社会规律

因此从action的角度看,科学家最容易action,比如陈景润等等,科学教面向的问题比较具体,工作的涉及面不大,产生社会影响需要工程师的实现,因此会有滞后。工程师应该比较容易action,但需要考虑社会影响,需要系统化的观点,什么是系统化呢?下面会有例子解释。政治家主要的工作是talking,没完没了的talking。

科学家的工作主要是原创的,但工程师不一定,工程师的工作包括了:“革新,集成,移植,表达”,但无论如何工程师的成功必须应用。必须应用这四个字老先生用了很大的力量,工程师不到第一线,不睡工棚,不下水,怎么知道一线的情况,一切真知来自实践,刘老师拿出一本巴西的建筑学教材,上面画了一幅的画像,并且课本中有这么一段话,一切真知来自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第一手的知识。

但动手不是瞎动手,要有系统的观点,什么是系统的观点呢?

一座建筑,从诞生开始,成本是逐渐降低的,在交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稳定服务,但过了维护期后,维修的成本会逐渐变大,直到不可接受进行拆除,local 的观点就是只考虑建筑成本,不考虑后续的成本,没有系统的观点,会导致那些代价呢?

刘老师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

1905年竣工的清华学堂,每平方米耗能34度电

1994年某政府办公大楼,每平方米耗能113度电

200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行政主楼,每平方米耗能356度电

美国曼哈顿岛是美国最值钱的地区,华尔街等等都在那里办公,但是有一座修建于上世界的铁桥- 布鲁克林大桥,已经锈迹斑斑,维修费用入不敷出,但是无论是新建一座铁桥,还是拆除重建都代价太大,下面就是这座铁桥:

图2-布鲁克林大桥近景

图3 布鲁克林大桥鸟瞰

如果拆除重建,那么该水道有一段时间就无法通行,这在当地社会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损失是无比巨大的。

如果在旁边再建一座大桥,那么桥两岸需要征地做引桥,而且征地周边施工导致无法正常营运,这个损失也是无比巨大的。

也就是没有一个方案是可行的,代价低的,造一座桥的代价本身在这个例子中是微不足道的,美国人不take action也是有原因的。

这就是需要有global的眼光,要系统化的考虑一座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如果没有系统化的设计,就会导致这样的难解局面,还有很多丰富的例子,请等待下篇博客。

我们学软件工程的时候,总喜欢拿建筑工程来对比举例,听了刘老师报告,发现建筑系喜欢用画画来对比距离,下一篇博客将介绍建筑学的审美,基本设计原则等等。

转载自原文链接, 如需删除请联系管理员。

原文链接:刘西拉教授报告体会1(建筑设计的系统观点),转载请注明来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