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对编程的兴趣,自上研究生以来,没怎么好好看过论文,精力基本都用在学习编程方面了。而我们研究所今年对研究生的开题进行改革了,虽然我们今年刚刚研二,但是在11月最后一周要进行集中开题,于是不得不将重心放在读论文、找方向、准备开题上面来了。
我第一篇论文较为认真读的论文便是宫鹏老师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前沿问题》一文,读下来对文中的某些论点深感共鸣,并将其摘抄于此。
1.在国际上,遥感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需求牵引、技术推动,而以有效应用为其最终目的。一颗载有传感器卫星的成功发射背后有长期的需求分析和充分应用可行性研究的支持。因此一旦成功发射,所获取数据立即产生较好的国防、经济、科学及社会效益。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遥感发展是仪器研制挂帅,以模仿、跟踪国际潮流,以发射卫星或航空传感器能够运行为目的,往往忽视需求分析、应用可行性科学验证以及应用示范研究。因此,卫星发射,获取数据后没有相应的应用队伍。结果在经济和科学中的效益发挥不够充分。这种技术发展和应用脱钩的局面十分严峻。
2.与遥感传感器技术发展的速度相比,自动提取信息算法研制的速度相对缓慢的多。
3.遥感辐射传输理论以及相应的模型模拟与反演是支持遥感发展的基础理论,是遥感作为一门科学的标志。目前遥感辐射传输理论需要不断完善,在所有波谱区间面临着一个基本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在实验室和野外波谱特性测量与空中遥感观测之间建立尺度放大和尺度转换?
4.如何改善遥感数据的发布方式使更多的用户更大程度地使用遥感数据?Google Earth提供了很好的开端。但是,Google Earth使用的技术并不先进,其设计者对地理学、制图学的理解很有限,盲目效法它已经做成的东西,不能达到科学前沿。它只是人们科学研究的基础,不是终极目标。
5.在信息获取方面,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提取可以分为六大策略:遥感分类、统计回归、变化探测、三维提取、形态提取和辐射传输模型反演等方法。其中前3类方法是遥感信息提取中较传统的方法,而后3类相对较难、技术较新,特别是辐射传输模型的建立及其反演很有挑战性。
6.遥感定量研究必须重视尺度问题。面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不易获取较大空间范围的数据,而较低分辨率数据空间结构信息不够详细的这对矛盾,在遥感科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利用不同尺度遥感数据获取地表信息时的时空对应关系和不同尺度数据间的转换关系及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