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分享 »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读《静静的顿河》有感

 
文章目录

 记得以前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懂,当有一定生活经历再看,则发现写的真好

主要内容

    哥萨克麦列霍夫家是一个富裕的家庭。一家之主潘苔莱·普罗珂菲耶维奇已残年晚景,他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彼得罗已经娶亲,媳妇叫妲丽亚;小儿子葛利高里长得像父亲;爱女杜妮亚希珈是个大眼睛的姑娘。

     葛利高里爱着邻居司契潘的妻子阿克西妮娅。阿克西妮娅17岁那年嫁给了司契潘,新婚第二天司契潘就凶狠地把她打了一顿,从此每夜都出去酗酒,搞女人,把阿克西妮娅关在仓房或内室,夫妻间没有爱情可言。因此,当葛利高里执著而又满怀希望地向她表示爱情,顽固地追求她时,阿克西妮娅在理智上尽力抵抗,而在心理上又感到温暖和愉快。司契潘进了哥萨克军营,圣灵节那天,全村都开始割草,半夜里他们终于找到了亲近的机会。自那以后,阿克西妮娅完全换了个样子,她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爱葛利高里。在军营里知道一切的司契潘回来狠命地揍阿克西妮娅,葛利高里跳过篱笆,和司契潘厮打。父亲潘苔莱决定给葛利高里娶亲。他们去了靼鞑村的首富珂尔叔诺夫家。他家的长女娜塔莉亚长得很漂亮,还有一双会干活的大手。她喜欢葛利高里,葛利高里也下决心要和阿克西妮娅结束旧情,而阿克西妮娅却决心把葛利高里从娜塔莉亚手里夺回来。

    这年10月底,一个声称从罗斯托夫来的头戴黑帽的人来到鞑靼村,他叫施托克曼,是布尔什维克派来的。他对哥萨克们说:“我们都是俄罗斯人。古时候有些农奴从地主那里逃跑了,移到顿河沿岸落了户,就管他们叫哥萨克。”他经过长期的淘汰和挑选,组成了有磅秤工人“丁钩儿”、碾面工人达维德加、机械师伊万·阿列克塞耶维奇、年轻的哥萨克珂晒伏依等十个哥萨克参加的核心小组。施托克曼向他们慢慢地灌输着一些简单的概念和政治修养,使他们对现存的制度发生厌恶和憎恨。

娜塔莉亚吃苦耐劳,可性格冷淡,对丈夫的爱意只会窘急的顺从,这就使葛利高里依恋起阿克西妮娅那种狂热的爱。葛利高里对娜塔莉亚说:“你简直象一个陌生人,你就象这个月亮一样:既不冷又不热。我不爱你。”于是葛利高里和阿克西妮娅的旧情重又复苏。这使娜塔莉亚非常伤心,她要回娘家去。对媳妇十分满意的潘苔莱气得哆嗦地对葛利高里说:“你要是不愿意和娜塔莉亚同住——你就给我从家里滚出去!”葛利高里一气之下从家里出走。他找了阿克西妮娅,一起去亚果得诺叶的贵族李斯特尼次基家,葛利高里当了他家的马车夫,阿克西妮娅在厨房打杂。阿克西妮娅生了一个女孩。娜塔莉亚在痛苦、耻辱和绝望中用镰刀自杀,但她没有死,只是脖子变歪了。1914年3月,她回到公婆家里,受到全家的热情欢迎。小姑杜妮亚希珈尤其和娜塔莉亚亲热,她告诉娜塔莉亚自己和珂晒伏依相好了。潘苔莱希望儿子和媳妇言归于好,葛利高里却不予理睬。

    葛利高里参军入伍,分在第四连。军队生活寂寞无聊,哥萨克们怀念起家乡来。葛利高里看不惯军队里的人的作风,军官对士兵残酷无情,士兵们强奸妇女,这些都使他愤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葛利高里所在的连队向前线开发。在战场上,他遇到一个奥地利兵,便用长矛刺进了他的身体,可杀人的行为却使他的脚步变得又乱又沉,内心感到异常痛苦。后来排里一个绰号叫“锅圈儿”的哥萨克对葛利高里说:“你不要去想这是怎么回事和为了什么,你是哥萨克,你的天职——就是不问青红皂白砍下去。在打仗时杀敌,这是神圣的天职。”在争夺城市的——次战斗中,葛利高里受了伤,因为他带伤救了一个受伤的中校军官,获得了乔治十字勋章。潘苔莱幸福得发了昏,拿着信到处给人看,因为葛利高里是村里第一个获得乔治十字勋章的人。

     娜塔莉亚去找阿克西妮娅,恳求她把葛利高里放回来。阿克西妮娅把对葛利高里的全部的爱都放在女儿身上。她听说娜塔莉亚要求她把葛利高里还给她时,露出激烈的憎恨神情,发疯似地保护着自己的地位。娜塔莉亚被说不出的痛苦压迫着,离开了阿克西妮娅。然而不久,阿克西妮娅的女儿患猩红热死了,她痛苦极了。这时,回家养伤的李斯特尼次基中尉趁虚而入,对她表示怜悯和亲热。被失望折磨着的婀克西妮亚顺从地委身于他。葛利高里出院归来,听说了阿克西妮娅的事。他借给李斯特尼次基赶车的时机,在一块洼地里,用鞭子狠狠地抽了李斯特尼次基一顿,又给了阿克西妮娅一鞭子,便离开庄园。

      阿克西妮娅追上去请求他原谅。他头也不回,径直回到自己家里。 在家乡,他这个乔治勋章获得者受到家人的关心和村里人的尊敬,他渐渐把对军队的厌恶忘却了,而以一个出色的哥萨克的身份重新回到前线。他心里一面不肯和战争的荒谬性妥协,一面又忠实地保留着哥萨克的光荣,一得到机会就表现出忘我的勇敢,疯狂地进行冒险。战争初期那种对人类的同情、怜悯的心情消失了,心肠变硬了,他冷淡而蔑视地玩弄着别人和自己的生命,因此又得到四枚乔治十字勋章和四枚奖章。而此时,他的妻子给他生了一对孪生子,娜塔莉亚把全部心思都放到孩子身上。

      世界的形势在急剧地变化。日俄战争引发了1905年的革命,这次革命又促成新的革命,还要爆发国内战争。1916年3月,村里传来推翻专制政体的消息,这使村里人惶惶不安,不知道没有皇帝的日子该怎样过?而此时在前线,哥萨克士兵们也在新旧两种思想的交替影响下无所适从。1917年月,葛利高里加入布尔什维克军队,不久因战功而被提升为少尉,十月革命后他又当了连长。他时而认为应该建立人民政权,时而又认为顿河哥萨克应自治。当白军政权来袭击苏维埃军队时,他受了伤,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他不想参与任何党派争斗,只有和平的劳动才让他感到温暖。

      1918年初,顿河地区的形势逐渐有利于苏维埃政权。村里组织志愿兵,向赤卫队进攻。葛利高里也支持志愿兵的行动,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杀红军,只隐隐约约觉得他们夺走了自己平静的生活,但由于他不赞成白军对红军家属的抢劫而被降了官。秋天,红军开始反攻,进驻鞑靼村。肃反委员会和军事法庭对在白军军队中服务过的人进行简单而不公平的审判和处决。葛利高里因为执行运输任务侥幸逃过死亡,他一回村就逃走了。珂赛伏依亲手杀死了葛利高里的哥哥彼德罗,葛利高里出于对红军的仇恨加入了叛军月申斯克军队,并很快因作战勇敢而升为师长。可是革命形势让他认识到长期以这种形式保卫家乡是做不到的,他意识到:“咱们或是靠拢红军,或是靠拢白军,站在当中是不成的。”他偶然遇到婀克西妮亚后,两人又重修旧好。

        战争改变着麦列霍夫一家人的关系。女儿杜妮亚希珈因父母剥夺了她嫁给珂赛伏依的希望而痛恨父母,大媳妇妲丽亚因守寡而开始和公婆争吵,后来投水自杀。娜塔莉亚意识到丈夫又和阿克西妮娅在一起了,决心流掉正在怀着的孩子,不幸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顿河哥萨克的军队被红军打垮,葛利高里又加入了红军布琼尼的十四师,指挥一个骑兵连。为了赎罪,他勇敢地作战,一直干到团长,但终因历史问题而被复员。1920年他回到家乡,本想利用已是他的妹夫的村委会主席珂赛伏依的关系,在村里过平静生活,不料,后者毫不徇情。一天夜里,妹妹来报信,说村里要抓他,于是葛利高里连夜逃走。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加入了佛明匪帮。但在红军的打击下,佛明匪帮很快解散。葛利高里离开了军队,偷偷回到村里,带上阿克西妮娅逃走。路上,阿克西妮娅被征粮队哨兵打死,葛利高里万念俱灰。他失去了一切宝贵的东西。1922年春,他结束了漂泊的生活,回到家乡,把枪支弹药全都扔进河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这是生活残留给他的全部东西,是他和大地能够发生联系的惟一的东西。

 

经典句子

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

不管把狼喂得多么好,它还是想往树林子里跑。

我们只有一条战术:就是在草原上流窜,不过要常常回头看看。

草原虽然宽广,道路总是狭窄的。

在荒淫无耻的岁月里,不要指责自己的兄弟。

感受

   也许葛里高利手中锋利的马刀能够一次次准确地削掉敌人的头颅,却终究无法挡住命运的逆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他就像一叶扁舟,总想逆流而上,到头来为了不致倾覆,却不得不随波逐流,被逆流裹挟……

     被逆流裹挟就能摆脱倾覆的命运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从他反对屠杀俘虏,脱离波乔尔科夫的红军队伍那一刻起,他的悲剧命运便已然注定。而后的道路,加入红军即便不会被白军杀掉,也会被肃反委员会清洗;加入叛军或者匪帮迟早会被占压倒优势的红军镇压,被肉体消灭不过是个时间问题。而葛里高利偏偏不信命,他一次次走上战场,与其说是和敌人厮杀,不如说是和命运厮杀,不但厮杀是抗争,他从福明的队伍开小差一样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他,这个无数次摆脱死神追捕的人,不甘心就这么窝囊地束手就擒,换言之,他只想活下去。

   遗憾的是,就算这么简单的要求,命运也不能满足他,他像一只掉入陷阱里的犹斗的困兽,无论怎样挣扎,也难逃最终的宿命,那逆流而后倾覆的宿命,那所有的挣扎和努力,在事后看来,无异于一个个苍白的手势。战乱和疫病都没有摧垮的勇士,最终还是要授首于这逆流的命运。

  《静静的顿河》里面,不满沙皇征兵的哥萨克,怀着挣脱沙皇控制的欲望加入了苏维埃赤卫军,却演变成暴徒,对经过的村庄打杀、强奸、烧抢。葛利高里看到顿河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波乔尔科夫未经审判就枪杀了阿塔曼斯基团军官,心中的希望就破灭了。苏维埃无非就如此,打着正义的旗帜,行不正义之行。葛对“不经审判杀死被俘的那些军官,既不能宽恕,也不能忘却”。

   革命家的理念永远是手段高于目的,无论他们的纲领多么富于理想色彩,一旦将其付诸实施都会不约而同地转向对现实功利的考量,国家、民族和阶级等名词概念都不过是革命家玩弄于股掌的工具而已。苏俄为了政权的稳固可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条约,以获得暂时的喘息镇压国内叛乱和国外武装干涉,然而当政权稳固后民族依然要生存,领土仍然要扩张,外兴安岭中东路权不但不会归还中国,反而还要策动外蒙古独立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理想碰到现实总是会不堪一击的。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前夕,这条理论却不失为一个克敌制胜的法宝,它既可以使布尔什维克获得道德上的优势,使他们更加真实地扮演着工兵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又具有强大的心理攻势,促使前线士兵更多地投奔到红色阵营里来。在人心惶乱无所适从之际,早就从前线开小差的本丘克又适时出现在“士兵同志们”的面前,他的出色表演赢得了士兵的认可,以至于把他当成了值得信赖的人。对待“死不悔改”的“反动军官”,尤其是知晓其底细并当面揭穿他的卡尔梅科夫,本丘克则会毫不留情地露出牙齿,用子弹消灭这个沙皇的忠实“走狗”。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长河,那么这条长河就是鲜血染红的河,滚滚而来,滚滚而去。每一种杀戮,都被赋予一种名义,一种理由。但事实上,所有杀戮,其实都没有理由。杀戮,只是我们人性中疯狂的一面,是人类嗜血的本性。虚伪、欲望,才是我们的真面目。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各个朝代,都有所谓政权稳固为由的镇压,有打着解放民众的起义,有对外的侵略,在抵抗所谓外族的屠杀,有民族和血统间的争权残杀,有不同阶级的互相报复。有时候阅读历史,会陷入一种苦闷:人类历史莫非就是长期的非理智向理智的短暂回归?人类为何那么多残杀和流血?

    静静的顿河,养育了多少哥萨克,顿河边有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彷佛目睹了数十年的苦乐哀愁。合上书之后才意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可怕的战争在夺走了一切之后才让人明白,明白在过去最不经意的东西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也是来自农村,土地就是我们的生命,哪怕跋涉在故乡的泥泞之中也是一种幸福。不忘初心,希望自己永远都不要迷了路。

 

 

转载自原文链接, 如需删除请联系管理员。

原文链接:读《静静的顿河》有感,转载请注明来源!

0